深中通道全线桥梁桩基工程开钻

  來源 東方網    孙嘉琳    發表時間:09/06/2018     瀏覽 17 次

    

 

    深中通道全线桥梁桩基工程开钻。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供图

 

    6日上午10时,正准备施工的深中通道中山大桥西主墩平台上,超大功率回旋钻机发出轰鸣,将在预先打设好的钢护筒中往下深钻,开钻直径达3米的超大钻孔灌注桩。这一刻,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主墩桩基同时开钻,标志着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作为深中通道项目建设的重点、亮点、看点、难点,桥梁工程的启动也意味着项目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潘放介绍,其中伶仃洋大桥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跨径最高海中大桥。

    

 

    伶仃洋大桥。

 

    高30层楼海中大桥将成世界之最

    深中通道由广东省交通集团承建,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长约24公里,包括6.8公里海底隧道、17.5公里跨海桥梁,双向8车道。作为超大规模、复杂结构集群,项目桥梁工程不仅跨越了珠江口多条高等级主航道等,同时受到深圳机场航空限高影响,加上所处位置地质情况总体较差,桥址区域台风频发、季风期长,海面风浪大,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区域的环保要求极高,对项目桥梁工程建设的施工组织、协调管理、风险管控等多方面提出了严苛的要求。项目建设可以说是我国交通建设史上的又一次巨大挑战。

    伶仃洋大桥位于珠江口伶仃洋开阔水域,属于台风多发区,主孔跨径达到1666米,为世界最大跨径海中悬索桥,主塔高270米,通航净高76.5米,桥面高达91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建成后将是全球最高海中大桥。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潘放表示:“伶仃洋大桥抗风安全问题突出,主桥是全离岸结构,两个巨型锚碇都在海中,如何在深水区、深层软基上确保围堰结构及岛体的稳定,国内尚未有工程实践,可借鉴参考经验少,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

    在当天全线桥梁桩基工程开钻现场推进会上,超大功率的回旋钻机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深中通道上的世界级桥梁就是依靠超大直径的主墩桩基打下坚固的桥塔基础。

    桩基施工采用的是钻孔灌注桩,这是桥梁工程常用的一种深基础形式,承担着桥梁上部结构的重量,具备稳定性好、承载力高、沉降量小和抗震性能良好等多种优点。而作为桥梁的重要隐蔽工程,桩基工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桥梁的耐久性、安全性及使用寿命。与常规陆域段桥梁桩径大多为1.5至2米左右相比,深中通道海域段桥梁采用3米超大直径的超大钻孔灌注桩,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和刚度。

    

 

    深中通道全线桥梁桩基工程开钻。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供图

 

    全部桩基工程计划两年完成

    深中通道桥梁工程涵盖超大跨径悬索桥、大跨径斜拉桥、浅滩区非通航孔桥和陆域引桥,其中靠近中山一侧的中山大桥就是一座斜拉桥,主跨达580米,中山大桥主塔基础布置28根钻孔灌注桩,两塔合计56根。而主跨达1666米的伶仃洋大桥是项目的关键线路,其东、西索塔基础均采用群桩基础结构,索塔基础为56根钻孔灌注桩,两塔合共112根,呈梅花形布置,入中风化花岗岩持力层,具有桩径大、入岩深度深、地质条件复杂、钻进难度大等特点。钻孔完成后将连续进行下放钢筋笼、混凝土浇注等工序,全部桩基工程计划于2020年9月完成。

    为克服重重困难,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海上施工风险,深中通道项目提出了“品质工程、智慧工地、智能建造、智慧梁场”等一系列要求,在项目实施全过程普及BIM技术应用,采用基于BIM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二维码、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高标准钢筋配送中心、高标准混凝土输送中心,采用全球最优模板系统,推动智能建造、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陈伟乐表示,中心组织各参建单位加强科研攻坚,科学组织施工,确保工程建设安全可靠。为保证伶仃洋大桥的安全,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组织科研单位做了100多次的风洞试验,不断改进设计,使该大桥的最高抗风能力达到桥面风速80米/秒。同时,为落实交通运输部行业质量提升行动要求,参建各方将遵循品质工程的建设理念,在原材料品质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控裂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着手,打造“智慧工地”,在多个领域引领桥梁建设工程创新,真正以品质过硬的珠江口百年门户工程为珠江口两岸发展作贡献。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孙嘉琳 通讯员 岳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