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苏静评《镰仓物语》:与中国文化渊源颇深 将传统元素深挖到底
中新网9月12日电 将于近期上映的《镰仓物语》,是一部以妖怪为题材的日本奇幻电影,这部电影在日本公映后,第一个周末观影人次达23万人,票房收入2.9亿日元(一千八百万人民币)。自宣布9月14日国内上映后,《镰仓物语》被众多网友列入“9月必看”片单。《镰仓物语》到底有何惊奇之处,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渊源呢?9月11日,《今日影评》特邀日本文化专家、《知日》主编苏静为我们独家解析这部奇异的妖怪画卷。
《镰仓物语》源自《山海经》 取景张家界
在《今日影评》中,苏静介绍了《镰仓物语》电影名背后的故事。“物语”是一种文学体裁,类似于中国的演义、传说,而“镰仓”是指故事所发生的城市,镰仓是日本的第三大古都,十四世纪时随着镰仓幕府的衰败而被烧毁,这导致了当地民俗传说的发展,也使这座城市沾染了奇异的光环。
苏静在《今日影评》中指出,《镰仓物语》在很多方面与中国文化师出同源。从取景来说,《镰仓物语》中的“黄泉国”以中国的张家界和凤凰古城为原型。因为镰仓这座城市地貌以丘陵为主,而“黄泉国”则需要营造出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张家界石柱山奇崛梦幻的地貌恰巧符合其需要的东方奇幻特征。另外,“黄泉国”的设定是“每个人眼里看到的黄泉国样子都不一样”,“黄泉国”会将人心中的模样映照出来,苏静认为,导演希望通过张家界的俊美和凤凰古城的古朴,外化出男主人公正义、传统的价值观念与不允许他人剥夺挚爱的心理形象。
苏静进一步指出,《镰仓物语》中出现的妖怪大多来自于《山海经》。例如,河童在《山海经》中的原型是河伯,中国传统文化中河伯形象较为可怕,但日本将其重塑为河童后,经过动漫二次元文化渲染,使其形象设定变得可爱亲民。河童的特点在于头顶有一池清水,蓄满水时力大无穷,干枯时则会变得虚弱。而九尾狐元素则在整个亚洲文化圈中都非常流行,日韩均有以九尾狐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说明九尾狐文化在从中国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过程中保存得非常完整。
苏静在《今日影评》中表示,当下亚洲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妖怪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妖怪有许多重叠之处,这一点可从《山海经》中得到印证。其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是东亚文化圈的主要文化输出国。《镰仓物语》中的妖怪原型,多取自于日本早期浮世绘画家鸟山石燕在江户时代完成的《画图百鬼夜行》三部曲,三部曲中的绝大部分妖怪都与中国妖怪完全一致,但这些妖怪在《镰仓物语》中经过了日本现代艺术家的再创作,拥有了全新的气息。
国产奇幻片若想打造“中国物语” 先要扎根传统文化
近年来,我国也陆续推出了一些妖怪题材电影,其中《捉妖记》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但也存在《封神传奇》《降魔传》等高投资低口碑的作品。针对这个问题,苏静在《今日影评》中认为,此类影片越尊重传统越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捉妖记》中的胡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神鸟帝江,它基本保留了原型特征,但没有完全复刻传说中的原始形象,而是将其现代化后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可爱形象呈现出来。其他同类影片失败的最大问题,在于片中形象无法让观众在自身文化传统中找到对应原型,从而使观众很难代入到影片创造的情景中。
苏静在《今日影评》中坦言,在影视创作中,必须善于挖掘已经根植于本民族文化血脉中的文化形象,因为这种文化形象已经存在于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中,拥有最感染人心的力量。中华悠悠五千年历史,承载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始于概念,忠于特效,限于形式,而是要深耕于千年文化之中,萃取精华,体现内涵,方能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