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是稀缺资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强化金融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也要充分考虑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能搞“大水漫灌”,应注重精准施策,既让资金切切实实流向中小微企业,也要把风险底线守好。
资金是稀缺资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强化金融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也要充分考虑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能搞“大水漫灌”,应注重精准施策,既让资金切切实实流向中小微企业,也要把风险底线守好。
■ 深圳特区报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市政府日前印发《关于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若干措施》,推出8项举措11个政策点,为中小微企业打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融资环境。此外,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与深圳市金融办、深圳银监局、深圳证监局、深圳保监局共同召开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会,试图在“几家抬”思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长效机制。政策放大招,机构使巧劲,深圳中小微企业发展迎来重大利好。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决定经济向前发展的并不只是财富500强,它们只决定媒体、报纸、电视的头条,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的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创新中小企业。事实上,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然而,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的中小微企业,却普遍面临着生存成长的“不可承受之重”——“融资难”。特别是在经济去杠杆过程中,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挤出效应”更加凸显。能否打破“融资难”魔咒,决定了很多中小微企业的生死存亡。
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可以说,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为中小微企业发展“造环境”,已成为当前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在默默无闻的中小微企业,有可能就是未来的“独角兽”“小巨人”“巨无霸”。是否愿意等待中小微企业成长,并给其送出一记记漂亮“助攻”,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
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圳不遗余力。深圳设立的产业专项资金中,除总部经济、支持金融业等鼓励产业集聚的政策外,其余都适用于中小微企业,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均有覆盖。仅2017年一年,深圳市级财政资金就投入300余亿元,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流向创业创新、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为中小微企业“解渴”。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深圳在金融体系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创新友好型的金融环境,但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依然存在。根据市经信委早前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仍高达万亿,融资有效满足率不到六成。由于资金紧张,不少中小微企业不得不放弃扩大生产规模、技术设备升级。
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正确打开方式是“几家抬”。深圳此次出台的《关于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若干措施》,其政策意图就是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样化的风险分担机制,推动“政企联动、银保联动、投贷联动”,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牵线搭桥。比如,市财政出资设立初始规模为2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以及总规模为3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将有效提升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放贷的积极性;落实无还本续贷和过桥资金贴息,鼓励银行不轻易抽贷、断贷,将有力解决中小微企业流动性融资难题;创新财政补贴方式,填补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政策的空缺,将大大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自身成长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
资金是稀缺资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强化金融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也要充分考虑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能搞“大水漫灌”,应注重精准施策,既让资金切切实实流向中小微企业,也要把风险底线守好。有些中小微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其实并非资金问题所致,而是发展方向出了问题。倘若以融资手段解决非资金问题,只能延缓企业经营风险的爆发,却无法改变其最终被市场淘汰的结果,反而消耗了有限的资金资源。因此,要让融资真正转化为中小微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须健全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与应用机制,改进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着力提高政策和资金支持的精准度。
而在政策支持之外,中小微企业也要增强自身“体质”,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守法诚信经营,放大自身对资本的吸引力。在《关于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若干措施》中,无论是扩大“微票通”试点白名单,还是加快推出“科票通”“绿票通”,支持的重点对象都是符合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内的企业,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要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让更多有前景的中小微企业能活下来、发展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市经济活力,深圳理应做得更好。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