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来,两岸花开》——兴农篇

  來源 東方網    陈鹭宏    發表時間:10/29/2018     瀏覽 45 次

    

 

    

 

 

    资料图:这是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安徽凤阳小岗村严金昌等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这一场充满勇气的“冒险”,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巧合的是,7年之后的1985年,两岸农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始于一场不敢具名的“冒险”。

    

 

    老邱——台湾养殖户邱伏对,听回到大陆探亲的亲友说大陆正进行改革开放,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于是悄悄来到了福建漳浦,租下了白沙村的一大片虾池。

    邱伏对之子邱丁贵回忆说:“听父亲说过,那时候因为刚来,这边养殖技术跟台湾差蛮多的,他觉得这可能是个机会,然后就过来这边扎根。”

    这一两岸农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跟当年的许多“第一次”一样,是机会也是冒险。最初他从不随意跟人主动提起自己的全名,这才有了白沙村民只知“老邱”不知“邱伏对”的故事。

    改革开放,很快盘活了土地、人力和市场,也为台农台商赴大陆投资“兴农”,施展才干,开启了一扇机遇之门。由不安忐忑到争先恐后,大陆兴农惠农的决心和政策,最终让一波波来自台湾的涉农企业,开始了接续数十年不间断的西进考察、投资,搭上大陆农业高速发展的列车。

    闽鳟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刘进裕90年代初期到了大陆后,一直深耕水产行业,靠着锦鲤游出了致富之路。接受采访时,他说道:“做农业的没有天才,一定要自己亲自去摸索。锦鲤死掉没有关系,死了要知道是怎么死的。”

    90年代起就与水果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台农黄益丰,如今他在海南的果园已经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莲雾种植基地,选育优良原种嫁接出的新品种——“中国红”莲雾更为他带来丰厚收益。被称为“莲雾大王”的黄益丰表示,看着我们“中国红”莲雾的发展,是我们金德丰农业公司的发展,也是我的希望。梦想,完成“中国红”莲雾的中国梦!

    

 

    台农黄益丰正在展示莲雾。(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获益于改革开放的,当然不止赴大陆的这些“淘金者”。超级稻、禽流感疫苗、抗虫棉、矮败小麦、双低油菜……因改革开放而取得长足发展的大陆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一样造福了宝岛内的台胞。

    在我们的采访中,时任苗栗县长的刘政鸿特别邀请大陆朋友到当地去吃大闸蟹,他表示:“你要吃大闸蟹就要到苗栗来。苗栗的大闸蟹等着你,而且绝对是最优质的大闸蟹。”刘政鸿口中“最优质的大闸蟹”,就是来自大陆的中华绒鳌蟹,而渡海而来的那一只只小蟹苗,成就了台湾苗栗县养殖户陈云涌一家的张张笑脸。

    每年,陈云涌夫妇都会收藏一些蟹壳制作成标本,并不时拿出来作对比,促进自己的进步。闽式老宅的堂屋桌子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三大排的蟹壳,记录着养蟹人家多年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

    2012年1月,上海海洋大学派出专家组赴苗栗蹲点,指导台湾蟹农养蟹。这是大陆第一次向台湾输出农业技术,开启了“苗栗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

    

 

    据了解,大闸蟹养殖领域,曾流传着一条“定律”:在北纬28度以南区域无法成功养殖。河蟹怕热,到了夏天,这些区域水温偏高,影响螃蟹生长蜕壳,早熟长不大。因此,在地形、气候和养殖技术的限制下,台湾大闸蟹的养殖一直不尽如人意,存活率不到一成。然而,在上海海洋大学相关团队的帮助和指导下,台湾苗栗县三年建成50多公顷成熟蟹塘,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并在蟹苗检疫进口、饲喂专用饲料、实地技术辅导、防伪蟹环认证等全过程合作。(图片来源于上海市台办)

    苗栗县大闸蟹养殖协会会长江德利在接受采访时说:“山线这个地方入秋之后游客就很多了,这时候刚好吃大闸蟹。路边就有人在卖大闸蟹,有的人过路就买几只回去。” 陈云涌补充道,一人买几只,一天就可以卖好几万。

    从33年前第一位到大陆发展农业的邱伏对所在白沙村往东20公里,海沧区东孚街道,这里已不是早年被戏称的厦门“西伯利亚”。如今,风风火火的从“村”到“居”的惠民工程改造,让这些百年老村和它们的村民们,快速融进了新时代。

    东孚街道辖下的凤山社区,村里的豆腐公婆传说流传了百年。而如今,来自台中的社区主任助理张德暐,作为台籍青年“挂职”“村官”之一,与以往台农来大陆单纯淘金经商的理念不同,他看中的是大陆新农村建设的长久发展潜力,相信这里有实现自己抱负梦想的更好舞台。

    

 

    海沧区凤山书院建设事宜会议讨论现场(左二为台胞社区主任助理张德暐)

 

    张德暐看好农村发展空间,他表示,在整个凤山的建设来讲,主要在于不破坏这边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惠民工程中,可以植入到我们之前凤山传统文化精髓的软实力。

    作为东孚街道天竺社区的社区主任助理的林倩如,也是个台南人。了解到天竺社区里老人多,林倩如上任后,便将风靡台湾的毛巾操等引入社区。她说:“我希望今后可以继续举办下去。不管地点在厦门或者台湾的哪一个乡镇。”

    

 

    厦门市东孚街道天竺社区长青合唱班演出(左二为台胞社区主任助理林倩如)

 

    张德暐、林倩如们对今后的工作还有不少的规划。这些青年人跟“邱伏对”当年的心情大不相同,大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31条惠台政策的出台,“同等待遇”的提出,让新一代抱着兴农目标而来的台湾青年,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与憧憬。

    张德暐学土木建筑出身,所以他更希望把自己所学应用在乡村兴建上。同时,林倩如也认为,能有这样一个平台和角色参与乡村振兴,深感荣幸。

    能够荣幸地参与其中,伴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兴农大业一同成长,一代代台农的大陆经历,两岸因农而兴的共赢故事,不同样是改革开放一路采撷收获的累累果实?

    而丰收故事还将继续……

    总监制:杨文延

    监制:杨贵明、黄少辉、乐艳艳

    策划指导:齐莺、安亚强、王丰

    统筹:林霞、王驿、谢良建、苏伯皓、谢彧

    采写:陈鹭宏

    播音:文静、田龙

    录音合成: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