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威尔逊的《睡魔》,让你看到舞台艺术集大成者的模样
美国戏剧家罗伯特·威尔逊被誉为“实验戏剧灯塔式人物”,他一直致力于后现代演出艺术的开拓与探索。自2014年、2017年相继带来《克拉普的最后碟带》和《关于无的演讲》两部戏剧作品后,作为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重磅剧目,由罗伯特·威尔逊担任导演和舞美设计,携手杜塞尔多夫剧院共同推出的《睡魔》将于11月15日-17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图说:《睡魔》剧照 官方图
该作品根据德国浪漫主义和哥特式恐怖故事大师E.T.A.霍夫曼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这部1816年出版的德国浪漫主义心理故事以童年的创伤为出发点:小纳撒尼尔的父亲,一位神秘的炼金术士,死于爆炸。这个男孩相信,他母亲经常提到的那个睡魔,一定与这场悲剧有关联。《睡魔》触发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探索主人公对潜意识的恐惧,并成为多部作品的灵感和主题,其中最著名莫过于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歌剧故事》中的“奥林匹克法案”。
此版《睡魔》则是罗伯特·威尔逊联手英国著名歌手、作曲家安娜·卡维对这部黑暗可怕童话的重新演绎。传说中的这个睡魔在那些不想睡觉的孩子们的眼睛里撒沙子——直到他们的眼睛从他们的脑袋里掉出来,鲜血淋漓。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睡前故事,以至于纳撒尼尔再也没有摆脱它的阴影。迷人的眼睛,栩栩如生的木偶和神奇的火焰——罗伯特·威尔逊微妙光线组合,精确的动作顺序和大胆的舞台布景,消除了现实与错觉之间的界限。安娜·卡维用她那充满戏剧性摇滚音乐创造了音乐对位。
值得一提的是,杜塞尔多夫的《睡魔》堪称完美准确地演绎了威尔逊作品。安娜·卡维演绎迷人的音乐以及主角纳撒尼尔由极富天赋的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尔饰演,都为这场戏剧盛宴加分。而事实上,人们能难将这部剧归类,他是一台整体的舞台艺术,集合了歌剧、芭蕾、交响、戏剧等等舞台形式。它是一场视觉盛宴,一幅勾起你想象的拼图,一幅梦幻般美丽的画作。极具风格化的服装和化妆、童话般的画面,无论是音乐灯光、舞美服装或是演员的歌唱和表演,艺术水平都极高。
引进此版《睡魔》并不容易,去年罗伯特·威尔逊来沪参加艺术节,在演出《关于无的演讲》的同时,他也举办了工作坊,并参加了论坛等活动。艺术节副总裁李明透露,项目洽谈在那个期间就开始了,由于威尔逊对舞台布景、道具、灯光、服装等都有很高要求,此次光道具就运了4个集装箱,剧组人员庞大,仅乐队演奏员和演员就各10人。另外,为确保舞台灯光布景等能和原版一模一样,外方团队带来50个幕后技术员,负责布景舞美搭建以及道具维护、化妆服装等。
有人说,罗伯特·威尔逊的作品很难懂。确实,他会在做演讲前静默长达3分钟,他的戏剧作品里时常能看到“静止”的表演和超乎寻常的“慢节奏”,但其实你只要放松心态去感受,就能在他的戏剧实验就能有所收获。建筑师出身的罗伯特·威尔逊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完美结合,那些带有哲学意味的思考被他建构在几何式的舞台空间里,要有“探寻的心”才能获得乐趣。此外,由于早年的经历和奇遇,让他相信“静”之一字里蕴藏着无限能量。他常说:“我寻找的是一种强有力的表演,有时候,过多的语言只会削弱那种表演的力量,模糊我们想要表达的。”(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记者手记|静的力量
去年,罗伯特·威尔逊就戏剧《关于无的演讲》的讲座,以开场三分钟的静默,让不少慕名而来的戏剧迷感受到了他的独树一帜。而再早之前,他在北京演《克拉普的最后碟带》,更有满怀期待的观众兴致勃勃买了第一排的票却中途愤然离场。不得不说,要在大师的戏剧作品中有所感受和收获,全无准备地去有时是“徒劳”。
无论是讲座前的静默,或是戏剧舞台上或会让人无所适从的表达,罗伯特·威尔逊在做的始终是不断探索舞台艺术的边界,寻找更有力的表演,还有就是他所执着的“静”所蕴含的无限能量。
早年,年轻的威尔逊曾在纽约结识了一位日本舞者,传统的日本舞表演很慢、很安静,但随着时代的前行,这份慢与安静渐渐不被接受,于是舞者流浪至纽约,意外地,这种传统却深深震撼了威尔逊,这也是之后他的作品中总或多或少能看到他强烈执着于“静态”的影子。事实上,威尔逊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也找到过这种力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京剧梅派青衣魏海敏的表演,就被中国国粹京剧中身段和表演所经验。2009年,他为魏海敏打造了独角戏《欧兰朵》,创作了一部跨国跨界的作品。
威尔逊不止一次地说:“安静和缓慢中蕴藏巨大能量,有时候,舞台上真的不需要说过多的话,那反而会妨碍或是削弱表演本身的表达。”(朱渊)
更多内容点击查看: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