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做客新华网,接受新华社副社长刘正荣专访,畅谈40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图为访谈现场。新华网 于耀东摄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门妍、索炜)“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决定着人民赖以生存的“粮袋子”“菜篮子”。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粮食总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吃不饱饭”已经成为历史。如今,腰包鼓不鼓,吃得好不好,已经成为衡量“三农”发展水平和质量重要因素之一。
近日,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做客新华网,接受新华社副社长刘正荣专访,畅谈40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宁高宁说,这些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翻番,“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他认为,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同时,也需要龙头企业创新引领综合服务模式,做到既要“保量”,更要提升农产品质量,让人民吃的安心又营养,让农民“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
近日,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做客新华网,接受新华社副社长刘正荣专访,畅谈40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图为访谈主持人新华社副社长刘正荣。新华网 于耀东摄
从“有饭”到“有味” 农业“质变”悄然发生
宁高宁说,中国用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着世界大约22%的人口。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约6000亿斤,农民人均收入134元。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358亿斤,农民人均收入增至13432元。全国粮食总产量猛增,吃不饱饭已成历史。
在这期间,随着我国化肥、农药的科技进步,化肥、农药的效能、准确性、可降解性大大提高,毒害、残留性、污染大幅降低。提质增效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已取得较大成就。截至目前,我国农药吨数使用量大约已降低70%。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中化正在积极对标国际,并与多国进行联合研发工作,宁高宁认为,未来十年左右时间,中国化肥、农药水平将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显著增加,产品消费也不断升级,老百姓不仅要求“饭碗”里有饭,更关注“饭碗”里的饭是不是“安全”“营养”“美味”,农业的“质变”正在悄然发生。
“过去我们讲‘够不够吃’,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我们共同经历的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够不够吃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宁高宁说,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好不好吃”,“吃了好不好”,对营养、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
宁高宁直言,越是要求质量高、营养好,越是会与产量和投入品(种、肥、药)产生矛盾。他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科技发展,“世界农业正在发生变局,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改良作物品质。”宁高宁说。
宁高宁认为,中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农产品,但不广为人知,一些匠心农人在苦心经营,但不为人所信。“这是中国农业的痛点,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痛点。”
科技兴农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图为访谈嘉宾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新华网 于耀东摄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基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规模化种植主体需求和自身能力的深入思考,中化农业提出了MAP全面创新战略。
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原本以产品为主的领先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或战略合作,进行专业化整合向农业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并向产业链各环节延伸以提高竞争力。宁高宁介绍,中化农业MAP创新战略就是以“科技创造美好农业”为使命,在耕地适度规模化的基础上,汇聚优质资源,通过线下线上(O2O)相结合的平台服务,服务广大农户 “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
线下部分,通过建设本地化MAP技术服务中心和MAP示范农场,帮助规模经营主体降本增效,并通过现代科技示范农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MAP技术服务中心为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户包括品种规划、测土配肥、定制植保、技术培训、农产品检测和农产收储订单、农业金融、农用柴油等的服务与产品。本地化的MAP技术服务中心以50公里为服务半径,配套多个MAP示范农场,并建立粮食烘干、仓储及物流配送能力。
线上部分,中化建设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依托线下的海量数据,全程跟踪、解决服务中心运营和规模种植者农场管理的效率问题;通过持续数据积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使MAP线下线上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宁高宁说,目前中化与农民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化农业也从生产和销售农业投入品转身成为综合农业服务平台。MAP战略推出一年来,已在全国建成投用的40余家大田MAP技术服务中心,建成投用经济作物MAP技术服务中心60多家;建成示范农场和示范园46个,在建70个,为全国130万亩以上的土地提供了农业生产综合服务。“我们提出‘科学至上’,在这方面投入精力最大、用的时间最多、思维最集中”,宁高宁表示,这不仅是中化集团农业板块最重视的方向,也是中化覆盖业务,包括石油化工、生物化学、新材料等各领域共同的关注点。
“其实好吃是可以定义的”
为了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在优质农产品的选择上给予消费者正确指导,中化在农业现代服务平台基础之上,又推出“熊猫指南”。
为什么要做“熊猫指南”呢?宁高宁解释说,中化在指导农民,和农民一起种地的过程中,农民说:“我按照你的做可以,你说你种得好,但是没有人认可,我们卖还是卖一样的价。”中化的理念是不光要种出好产品,还要卖出好价格,对农民的投入和努力给予承认。“熊猫指南”去认证农场,认证种植的区域。这个区域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按照科学方法种植好产品,中化会给出一个“熊猫指南”的认证。“目前经过市场检验,‘熊猫指南’认证过的产品几乎全部脱销。”宁高宁介绍。
中化集团还创新发布了“熊猫指南”榜单并定期更新,“‘熊猫指南’是中化集团做的一张优质农产品榜单,通过独立、科学、公正的调查,来告诉中国消费者,什么农产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国人需要的。”宁高宁说。
今年春天,“熊猫指南”团队基于35万公里的寻找,发布了第一次榜单。10月25日,又发布了“熊猫指南”2018年秋季榜单,“据说他们的行程已经达到70万公里,优中选优的优质农产品上榜率仅30%,这是一份标准科学、执行严格的榜单。起点看起来小,但具有长远意义。”宁高宁期待,通过熊猫指南,消费者餐桌上的食物更健康、更美味、更多样,同时让有爱心、有技术的优秀种植者受到推崇,他们种植的产品受到市场肯定,让他们的农产品能像艺术品一样被人们记住。
“熊猫指南”诞生以来,在脚踏实地寻找好产品的过程中还积累了大量数据,比如说“好吃”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标准。“其实好吃是可以被定义的”,宁高宁介绍,“熊猫指南”的团队正在快速布局和申请这方面的专利。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熊猫指南”会把属于中国人的“好吃”定义不断告诉国人。
据悉,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业投入品(种、肥、药)和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的中央企业,中化已深耕田间六十余载。宁高宁表示,中化农业计划用3-5年时间,在全国建设投用500个以上的MAP技术服务中心,打造1500个示范农场,为几十万新型农民和3000万亩以上的土地提供现代农业综合服务,成为领先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和中国品质农业引领者。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