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风味人间》热播 中式审美的国际化之路

  來源 東方網        發表時間:11/05/2018     瀏覽 24 次

 

 

    纪录片《风味人间》

 

    在众多媒体报道纪录片《风味人间》的时候,都会加上一个定语——“舌尖”导演陈晓卿作品,虽然这个说法最初可能来自于片方的宣传,但是也说明了到目前为止,《舌尖上的中国》仍然是美食类纪录片中最有影响的作品,由“舌尖”开创的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拍摄风格,不但影响到众多国内作品的创作,连很多视频网站上的进口节目也在翻译的时候,被冠以各种“舌尖”。所以,尽管《风味人间》其实在内容和技术上都有不少的“进化”,但是仍然要以“舌尖”来作为招徕观众的第一选择。

    以食物作为切入点,来纪录不同人群生活方式、反映人类生存状态的人文纪录片

    《风味人间》的第一期,还是在网上引起了一片惊艳的赞叹,当然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垂涎。刚刚播出的第二期,仍然获得了较高的口碑。虽然“风味”延续了“舌尖”的方向,但是其实在“垂涎度”上,已经是处在另一个层级,如果说“舌尖一”还是以美食吸引人们关注人文内容的生活题材片,那么“风味”则已经彻底过渡到了以食物作为切入点,来记录不同人群生活方式、反映人类生存状态的人文纪录片。

    “美食”和“人文”哪个好?可能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选择。从众多网络“吃货”观众(也包括我)的角度来说,单纯的美食纪录片可能更加让人兴趣盎然——呃,其实是馋虫大动——一般来说好像收视率也比较高,这个没办法,美食这个事情,中国如果说第二,世界上就没人能说第一了,吃实在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但是从纪录片这个产业的进化来说,显然人文纪录片的意义更大。单纯的美食纪录片即使创造再高的商业价值,也无法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高度,必须在其中灌注文化内容,才能形成艺术的升华。

    国际的纪录片市场,一直是以英美文化为主流语境的,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Discovery(探索频道)拍摄的自然主题纪录片风行市场之后,多个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制作机构开始以大投资精制作的方式来生产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涵盖了自然包括动植物、地理、人文、历史、军事、科技等诸多领域,与早期我们从类似《动物世界》上看到的老式纪录片相比,这些新概念的纪录片,其拍摄技术大量采用高精度数字化摄制,影片在呈现上也更加注重艺术性,具有很强的故事片特征,尤其注重呈现个体(包括人物动物和植物等的生存状态),并且对其背后折射出来的科学原理、社会背景等进行比较深刻精到而又通俗易懂的解读。这些纪录片在传统的电影故事片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娱乐形式之外,迅速开辟出一个新的市场,主要以知识阶层中的男性为受众对象,虽然占据观众比例并不高,但是由于其区别于传统电视节目尤其是肥皂剧和综艺节目等,以女性和中老年占主力的观众分布特点,所以还是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市场供求关系。更由于纪录片中一些比较高质量的节目,在科学、社会等不同层面产生了一定的话题性,使其文化影响力逐渐扩大。如今,类似探索频道、BBC等知名机构推出的重量级纪录片,还是在影视市场上经常能够受到关注的现象级产品。

    具有走向国际市场,并至少在一个分众领域成为顶级产品、且引领行业标准的潜力

    相比国际纪录片领域的发展,中国纪录片显然起步比较晚,而且在起步的早期,也正是改革开放的中早期阶段,国内相关机构在人才、设备、资金等各方面都非常局促,观念和意识更是差距很大。但是中国有相当一批有志于纪录片领域开拓的人,正是这些有献身精神的纪录片从业者“前赴后继”的不断努力,才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就积累出“风味”这样的作品。

    不管是从积累来说,还是从现实技术及观众的关注度来说,地理自然题材或者旅游人文题材,在中国显然都不如美食。而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说,选择探索BBC等已经有长期积累的主流题材,想追赶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何况超越。但是论到对“吃”的理解,我们与对吃的实践有同样的自信。所以从题材选择上,陈晓卿和他的团队(也包括其他投身于美食纪录片创作的同业者们)找到了很好的路径来进军国际化的纪录片市场。陈晓卿自己也说,有信心在中国战胜BBC。其实,从《风味人间》的呈现来看,陈晓卿显然还有走向国际市场的意愿,同样,“舌尖——风味”模式也表现出了,它确实有走向国际市场,并至少在一个分众领域成为顶级产品、且引领行业标准的潜力。

    《风味人间》在创作中,技术方面的提高是最显眼的,其采用的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等“高级”拍摄方法,使得片子的呈现具有了更强的科学揭秘色彩,再加上解说部分加大了各种科学原理的阐释,使得片子不是传统美食节目停留在味觉和烹调上的程度,而是从知其然走到了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技术之外是更加深入的人文关注,所有的食物,背后都是一个相关的人物故事组成,这些活生生的人物所代表的,是根植于所有人心底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这种朴素自然的人文关怀,虽然没有一些“大题材”所具有的那种震撼和刺激,却可以在最广泛的程度上获得普通观众的共鸣。

    经过艺术化过滤,极具东方美学特点

    技术和人文之外,最令笔者欣赏与欣慰的,是从“舌尖”延续而又更加升华的审美意境。探索频道或者BBC等出品的纪录片,显然的带有英美文化的色彩,即使是人文类的纪录片,也是一种更加偏向于科学研究类型的,相对冷静而超然的姿态,片子的艺术风格上,也往往带有类似冷色调的那种幽暗感、神秘感。这与其社会文化背景和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及观众的欣赏口味等都是密切相关的。而以“舌尖——风味”系列为代表的中式纪录片的色彩,则往往是浓烈的,这种浓烈又不是传统审美中的大红大紫,而是经过了艺术化过滤的极具东方美学特点的精致浓烈,是一种置身其中感同身受的拥抱式暖色调,这种令人叹服的美的类型,是具有独特符号色彩的,其个性特征具有发展成独树一帜的潜力。

    需要更进一步说明的是,这种审美特点虽然出现在纪录片中,其实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美术美学领域,和其他相关文化领域,在开放的过程中,将传统继承发展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美学特征积累的产物,其动人之处和勃勃生机,已经在当代中国美术界、设计界、建筑界以及影视出版演出等领域等不断表现出来,这种审美特点,现在还稍显稚嫩,并未成熟,更远没有定型,但是正因如此,其中蕴含的青春气息和生命能量,令人极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