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小女人故事而且满是京味儿身边的00后却看得津津有味
抓“小”放“大”,有戏解剖《正阳门下小女人》
48集的年代情感剧《正阳门下小女人》,明天要结束了。
尽管剧情有点高开低走,收视却不降反升,豆瓣评分也保持在8分左右。
这是一部令圈内同行嫉妒的作品:头几集开启最高级柔光磨皮模式,演员脸上的褶子是没了,可连颧骨都快消失了,向来苛刻的观众却直言,“其实不磨也行,演技才是王道”。
蒋雯丽和倪大红年龄加起来超过100岁,在剧中不仅要扮小年轻,还谈起了恋爱,而向来难哄的观众把一句朴实无华的“听您吩咐”都当成了情话。
编剧起手写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京片儿、京事儿、京人儿、京戏儿贯穿始终,可向来缺乏耐心的观众竟自然而然地跨过了年代和地域的门槛,追剧追得津津有味,其中不乏95后、00后。
尽管最后几集好人好得越来越绝对、好得憋屈,坏人坏得越来越极致、坏得没有逻辑,可一打开《正阳门下小女人》的点播页面,满屏弹幕仍是赞多弹少,还几乎清一色以“小女人”前夫贺老倔的口头禅——“你说气人不”结尾。它的受欢迎,一定是有道理的。今天,我们来解析一下。
放弃大女主模式
把小女人刻画真实
《正阳门下小女人》开播之初,许多人心里打了个问号,那么多号称“大女主”的剧都在讲玛丽苏的故事,直接叫“小女人”的还能看?
果然,第一集女主角徐慧真新婚没多久就被丈夫抛弃,风雪夜孤独生产,紧接着公公过世,乍看之下,这又是一位悲情的女主角。可当徐慧真笑着说出那句“咱离就离,离了谁咱不过啊”,剧情画风突变,徐慧真的“真·大女主”也一下子就树立起来。
传统“大女主”戏,“女性主义”的表达总与开挂的人生和男性的赏识牢牢绑定,且大多跳不出“人人都爱女主角”的固定套路。可本剧中的“大女主”徐慧真这儿,除了刚离婚那会儿巧设妙计,三下五除二试出那些“另有所图”的追求者,此后便安心守了“窝脖儿”蔡全无一辈子,一家人和和美美。
并不是说徐慧真的女性特质不明显,相反地,从一开始我们就能看到,她很擅长用自己的娇媚迷人,在小酒馆笑脸迎客、左右逢源,“精明”在她身上,成了一个彻底的褒义词。
徐慧真打从一出场就只“柔“不“弱”,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是那个最想得开的人,但对于不讲理的人和事绝不示弱。
作为大时代背景下的“小女人”,徐慧真展现独立自强的女性价值观,而最终,她所做的一切又回归到小家庭中,“小”自然而然地成了全剧一切水流的源头、一切树木的根基。
通过一个小家庭
反映社会大变革
虽然剧名起得谦逊,但看过这部剧之后你会发现,它其实野心勃勃,意图展现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史。
剧如其名,它没有选取恢弘的高视角,而是落在一个“小”字上。全剧以细腻的笔触、嘎嘣脆的台词,道尽徐慧真一家的悲欢离合、荣辱起落,也折射出老北京城一系列的生活变迁、社会百态和商业发展。
观众的偏爱,还让那些业内风行的、由大数据推导出来的“做剧法则”,集体在《正阳门下小女人》面前失效。嘿,你说气人不!
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充满魅力,但要做得好看并不容易。虽然看似素材一大把,但在架构剧情的过程中,如何用小细节反映大时代、大背景,很考验创作者的功力。
《正阳门下小女人》的成功,就在于它通过生活中的一句小台词和一个小镜头,甚至一个小道具,比如一部大哥大到手机的更替,就折射了时代巨变下的世间万象、人心沉浮。
别再提什么大数据了
观众爱看的是小细节
《正阳门下小女人》导演刘家成在圈内以“细节控”著称,编剧之一的王之理不把自己写哭不肯收手,另一位郝金明是京城知名的收藏家,也做过房地产,亲身经历远比电视剧精彩,他还兼任本剧总制片人,在片中客串了一把“牛爷”。
一众演员几乎全是老戏骨,在网络平台眼中既没流量、也不青春,绝对不可能成为爆款,但观众甘当“自来水”的反应说明了一切。
90后、00后惊呼“原来电视剧可以这样拍”,我们这些“中老年观众”倒是从中咂摸出一点“老味道”。
回望那些年一起追的剧,哪怕火到万人空巷的程度也就20来集,故事讲完了,往往有留白,你心里空落落的,只得从头再看一遍,再三从剧中寻找那些在生活中忽视的温情点滴;那个时候,电视剧屏幕还不是高清液晶,观众没有看脸的习惯,谁又想得到今天年龄会成为女演员最大的掣肘?
放眼望去,《正阳门下小女人》并不是近年来第一部让观众觉得提气、有味儿的电视剧作品。每每看到一部这样的好剧,我们的心里总会生出些期待,可等它播完了,那些号称迎合数据、迎合流量、迎合观众的程式化作品,仍然还是占据市场主流。
观众不怕等,也不怕错过,因为我们和好剧有个约定:一定是乍一看挺好看,仔细看还是好看。 吴孟婕
吴孟婕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