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药材生产进入“无公害时代”

  來源 東方網    刘志奇    發表時間:11/12/2018     瀏覽 13 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3日讯(记者刘志奇)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材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决定着中医药疗效的发挥,也深刻影响着中医药现代化及走出去战略。在11月12日由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药材品质升级战略论坛”上,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企业家齐聚一堂,为中药材品质升级出谋划策并就中药材品质升级发布《中药材品质升级无公害行动计划——北京共识》,呼吁共同推动药材生产进入“无公害时代”。

    “药材有问题,药就好不了。中药质量关系民生健康,中药材质量是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战略的基础。”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在论坛上提出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的强烈共鸣。

    

 

    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在论坛做主旨演讲

 

    从种植角度看,在中药材中,道地中药材在品质上更有保障。中医药法明确指出,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云南三七、长白山人参、浙江贝母、宁夏枸杞子等都属于道地药材。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 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不适宜,以及主观上片面追求产量,在药材栽培过程中不当使用农药、化肥,硫磺熏蒸过度等不规范操作,导致部分药材品质低劣,严重影响了中药材产业及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污染以及伪品替代品日益增多等问题导致中药安全事件频发。”刘昌孝表示,除了需求量大增导致的产地外扩,部分中药材的连作障碍也严重制约了药材道地性的发挥。

    以三七为例,三七连作障碍已经成为制约三七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据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企业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介绍,多年前,他们就开始与云南农大朱有勇院士院士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团队、美国耶鲁大学郑永齐团队及文山三七研究院团队密切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就三七持续种植复合技术联合攻关。2017年6月5日,文山州政府与云南省情报研究院联合组织了《三七持续种植复合技术体系》成果评价会,评审专家一致评价,“该成果有重要科技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三七连作终于取得阶段性突破。

    “我们深刻感受到,如果再不转型升级,这个行业将面临重重困难。”作为中药材首个无公害团体标准——《无公害三七药材及饮片农药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最大残留限量》的牵头起草单位负责人,余育启认为,保证药材的道地性,首先应开展基于道地产区环境的生态适宜性生产区划和精细选址,同时加大培育抗逆新品种为无公害中药材提供源头保障,建立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体系和中药材生产标准规程。而这一切,不仅有赖于中药材生产企业的自觉行动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更有赖于科技的力量。

    “中药材品质升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和初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毋庸置疑,科技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说。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在论坛上做主旨演讲

 

    为此,此次由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等共同发布《中药材品质升级无公害行动计划——北京共识》提出,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推动优质药材生产工程建设,呼吁有限度使用国家推荐标准的化肥和农药,药材质量达到药典标准及无公害质量标准,加大培育抗逆新品种为无公害中药材提供源头保障,开展基于道地产区环境的生态适宜性生产区划和精细选址,建立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体系和中药材生产标准规程,推动药材生产进入“无公害时代”。共识还建议,共建无公害中药材标准行业规范,保证中药材安全有效;助力中药产业升级,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中药材品质升级无公害行动计划——北京共识》发布现场

    论坛上,还举行了无公害三七全产业链战略计划签约仪式。苗乡三七与片仔癀、梧州制药、同仁堂、广州众生等产业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我们愿意与全行业一起,推动中药材品质升级,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余育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