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第一辆自行车 帮主人成为首个“万元户”

  來源 東方網        發表時間:11/13/2018     瀏覽 19 次

    

 

 

    唐家勇擦拭自行车

 

    “虽然现在共享单车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但这种‘二八’自行车很少见了。”因爱好收藏民俗“老物件”,资阳市雁江区的唐家勇办起了私人民俗博物馆。

    馆藏的一辆约40年前的老式“二八”自行车,给他的印象尤为深刻。

    这辆自行车是老家所在村子的第一辆自行车,曾让儿时的唐家勇羡慕不已,主人黎焕成也靠它成了村子里首个万元户。

    如今,黎焕成已随孩子们进了城,家里也买了汽车,但他仍不舍得将这辆自行车丢弃,便把唐家勇的民俗博物馆作为它的新家。

    参观者的回忆

    老人带孩子来参观讲述“当年那些事”

    “不少人来参观,看到这辆老式自行车以及其他的老物件,都会想起自己的当年。”

    今年42岁的唐家勇是雁江区清水镇江河坝村人,目前在该区丰裕镇经营幼儿园。他的“含英民俗博物馆”就在幼儿园内,以妻子之名命名。

    含英民俗博物馆的藏品有上千件,有水车、纺车,也有收音机、照相机,还有日历、石艺品等。“我从小就喜欢收藏老物件,这里有我保存下来的,也有别人送我的,还有我买来的。”唐家勇说,很多老物件的主人是谁已经记不清了,但他仍记得老邻居黎焕成的那辆“老永久”。

    这辆“二八”自行车已经40岁左右了,车身有些锈迹,车链有些涩,但踩上几脚车轮还能转动,“用油润下车链,还是能骑的。”

    唐家勇说,黎焕成是他父亲带过的徒弟,这辆自行车正是约40年前,父亲唐真康托人在资阳城区帮黎焕成买的,“黎焕成出去很多年了,但自行车一直放在老家的屋子里,不舍得丢。”唐家勇说,在征得黎焕成家人同意后,他将自行车搬进了博物馆。

    “不少人来参观,看到这辆老式自行车以及其他的老物件,都会想起自己的当年。”唐家勇说,一些中老年人带小孩来参观,通过自行车讲述他们当年的生活,以此教育小孩。

    车主人的回忆

    他有了村里首辆自行车他成了村里首个万元户

    “后来我就用自行车把家里产的西瓜和粮食驮到城里卖。”“没过几年就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时间太久,唐真康和黎焕成只能回忆起,这辆自行车购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花了近200元。“那时永久牌是最好的,‘二八’圈。买车花了家里不少积蓄。”58岁的黎焕成说,当时他经常随师父唐真康到10多公里外的南津镇等地打石头,有辆自行车更方便,就一咬牙买了一辆。

    这下黎焕成成了村中第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后来我就用自行车把家里产的西瓜和粮食驮到城里卖。”黎焕成说,老式“二八”自行车能载几百斤的货。

    “买了自行车后,没过几年他就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唐真康说,村里地势高,水源少,种庄稼赚不了多少钱,但黎焕成有了自行车后,不仅方便将家里土地生产的西瓜等农产品卖到城里,也开始经常在周边乡镇揽活,挣钱的路子更多了。

    黎焕成坦言,那个年代,他能够挣钱,自行车确实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如今黎焕成在儿子家附近一工厂上班。儿子已购买轿车,“现在城里面到处都是共享单车,但我不会弄,平时上下班都骑电动车。”

    馆长的回忆

    父母生病需用钱卖了家中自行车

    “父母为了治病,卖掉家里唯一值钱的自行车,这种记忆是很深刻的。”

    唐家勇说,小时候他可羡慕有自行车的黎焕成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里陆续有多户人家买了自行车,唐真康也花300元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那时,父亲经常骑着自行车带我到外婆家去。”唐家勇说,他小时候还曾学着“骑三脚架”,即一只脚穿过老式自行车横梁下的三角区域,站着骑自行车。“那时小孩都这样骑,小伙伴们换着骑,很开心。”

    但两三年后唐真康就把自行车卖了,唐家勇当时很失落,后来才知道,父母均生病需筹钱治疗,而家里值钱的只有自行车。

    “卖了130元。”唐真康说,变卖自行车后,所有的钱都用于他和妻子治病。

    “父母为了治病,卖掉家里唯一值钱的自行车,这种记忆是很深刻的。”唐家勇说,这也让他对自行车有了深厚的感情,收藏这辆老式自行车,算是留存一份感情和记忆。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姚永忠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