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 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來源 東方網        發表時間:11/14/2018     瀏覽 15 次

    

 

    第二十届高交会1号馆深圳光明区展区,深圳纽迪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左)在向参会来宾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信息产品。 本报记者 杨阳腾摄

 

    在“中国科技第一展”的大舞台上,最具吸引力的始终是前沿科技。经济日报记者在第二十届高交会现场看到,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与生命健康是备受瞩目的科技项目,这也是深圳市光明区推动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优势产业主导

    在高交会1号馆,光明区科技组团的参展企业有14家,包括东盈讯达、卫光生物、兰度生物等高科技企业,另有31家辖区企业独立参展或随其他展团参展,展览项目涉及目前最活跃的人工智能、石墨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展现了光明区创新驱动高科技发展,推动智造强区建设的最新成果。

    记者注意到,光明区值得关注的明星科技项目颇多。此次亮相高交会的华星光电8.5代线已在光明建成投产,并以此为核心和龙头形成平板显示领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上游原材料生产环节有三利谱科技和日东光学两家企业,主要开展偏光片的研发制造,旭硝子公司则研制液晶显示器件的基本材料玻璃基板。中游的液晶面板及模组生产企业包括华星光电、莱宝高科。其中,华星光电拥有国内首条完全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建设的高世代面板线,其投资近千亿元建设的G11项目是深圳市建市以来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也是深圳市政府重点推动的项目。光明区还汇聚了一批电视、手机和平板电子产品的制造企业,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良好基础,在LED、通信网络等领域形成集聚效应,发展势头良好。

    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产品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光明区注重新材料产业培育,目前在有机高分子及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聚集着贝特瑞、新星轻合金等30余家领军企业,以及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互结合的完整创新体系。

    其中,深圳市新星轻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母铝合金制造商,铝镁钛轻质合金材料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已获得226项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主导制定了3项行业标准、参与制定1项国家标准,承担近20项国家、省、市重大科研课题,2017年实现工业产值约9.9亿元,同比增长30%。而位于光明区的深圳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示范基地的目标定位是创建国家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承担石墨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产品检验检测、标准研究制定等公共服务职能,并计划在3年内建设俞大鹏、骆静利等5个院士工作站,完成石墨烯基水性防腐涂料项目、石墨烯声学传感器项目等6个孵化毕业项目,带动形成一批石墨烯产业化项目。

    随着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人工智能的应用已扩大到各个行业,光明区在该产业布局较早,目前聚集着欧菲科技、东盈讯达等一批相关企业。其中,欧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主营产品包括触摸屏、影像头模组、指纹识别模组,并布局智能汽车领域,已申请国家专利1581项,2017年产值达88.5亿元,同比增长35.9%。

    在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方面,光明区也有较完整的原料、制剂生产体系,是国家发改委认定的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拓展区)之一,聚集了一批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领军企业。其中,迈瑞为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万和制药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眼科药品生产企业;还有爱湾医学、兰度生物等一批生物医药领域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在产业细分领域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技术,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较大发展空间。

    “光明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立区之本,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强区基石,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经济发展规模迅速增长。”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表示,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光明区加快集聚,优势产业主导格局已初步形成。

    精心谋划布局

    光明区地处深圳西北部,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今年9月19日,光明区正式揭牌成立,开启了建设新光明、开创新未来的征程。为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光明区积极打造智能制造、先进制造、高端制造产业名片,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瞪羚企业,并构筑起产业体系新支柱,形成了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

    如今,光明经济增速连年位居深圳市前列,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850亿元,是成立之初的5.3倍,经济总量即将实现由百亿级到千亿级的历史跨越。其中,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45家、产值百亿元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15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42.9亿元,占GDP比重达40.3%,逐渐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如此发展成就得益于光明区始终注重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环境。“我们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创新基础逐步夯实。”王宏彬介绍,光明区先后出台《科技创新发展十二项行动计划》等政策,投入运营总规模10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推动服务创新。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还要有效构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机制。光明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1个。此外,光明科学城正式落户,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学等首批重大科学装置年底将动工建设。另有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3个国家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落户光明。

    在硬件环境方面,光明区配套优势明显。与深圳其他核心区相比,这里拥有更多可整合开发和具有洼地效应的高价值土地空间。光明工业区块线范围共计31.8平方公里,可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差异化空间需求。未来3年,光明区还计划新供给产业用地300万平方米,计划新供给产业用房超过1000万平方米,通过老旧工业区改造还可释放空间2000万平方米以上。

    王宏彬表示,光明区将加快建设引领源头创新的科学新城、高端业态集聚的产业新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城、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新城,加快建设质量型创新型智造强区、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城区,打造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