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练摊个体户 今日能源产业企业家

  來源 東方網    周辉霞    發表時間:11/14/2018     瀏覽 27 次

    重温记忆

    烧灼金属迸射的电光火花“激发”出创业路

    1980年,“个体户”这个非主流名词,是当年社会关注的新鲜事。记者翻阅当年的《长沙日报》,《我市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五百多户》《我市国营红星饭店营业员砸个体饮食摊的碗》《采取措施支持个体经济发展》《个体户王应龙带着五个子女自谋职业》等报道十余篇,关注的都是这个特殊的群体。

    

 

    而在当年浏阳达浒的一个小村落里,时年29岁的黎福根,为了补贴家用,也在偷偷做点小生意。后来,他干脆丢掉工商所干部的“铁饭碗”,专心做起了个体户。从工业废品的加工利用,到工业产品的生产,再发展为股份制企业,现任丰日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黎福根昨日与记者回顾企业发展的近40年时说,他的成长是个体户经历大浪淘沙后,由小到大发展为规模企业的40年,他的命运就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共生共荣的40年。

    

 

    当年退伍回家后,黎福根被安排到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岗位——原官渡乡肉食站,在粮票、肉票使用的年代,经常有人找他帮忙“补充补充”。他不想违反原则,又抹不开面子,干脆自己换岗位,去了原官渡乡的工商所,负责抓小贩,看到老太太卖几个家里的蛋,就要去“割资本主义尾巴”。后来,他毅然回到丰田村里当副大队长兼生产队长。

    “1980年前后,报纸上有很多关于改革开放的解读,我觉得是做生意的机会来了,就和三名战友一起办了个厂。”黎福根介绍,当时他们也没想好做什么生意,只是觉得浏阳是花炮之乡,伴着“花炮”做生意,总能找到点赚钱的空间。他们瞄准了制作花炮用的镁、铝等金属原料。

    命运与机遇对上眼,有时候真的是一瞬间。黎福根到陕西宝鸡一家有色金属加工厂出差,一天早上,他散步时看到工人在焚烧废弃的金属加工材料,燃烧的废物堆里不时响起“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闪现。“这不是和我们放的烟花一样?这种材料是什么?可不可以用在烟花加工里?”脑袋里闪出的这个问题顿时让他激动起来。刨根问底之后,他知道了这种烧出来像烟花一样的物质名叫钛。工厂的研发人员告诉他,这种金属废料可以免费提供给他,但要制作成烟花原材料,最大的难题是需要通过特殊设备让其变脆才能粉碎,而这种特殊设备只能从国外进口,花费在15万元左右。

    

 

    “有难度,但有市场。”黎福根凭直觉认定这个生意可以做,他贷款了3000元,在偏僻的丰田村办起了丰田烟花材料厂,钻研如何将钛废料变成钛粉。他将从陕西带回家的300公斤钛废料,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钻研,最后通过实验,发现焠火工艺可以达到粉化的要求。

    “技术难关攻克后,我们将这种原材料制作的花炮,送到了浏阳市以及周边江西省的多家烟花企业,市场反应是供不应求,钛粉原材料的价格也是从7500元/吨,上涨到2.2万元/吨,最高的时候涨到了6万元/吨。”黎福根回忆说。

    “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不入流”的个体户的普遍看法。但“福哥”说,自己很幸运,在万元户还少见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他赚了一千多万元,这种“福报”不只是自己找准产品、看准市场之福,更是全社会对个体经济发展形成共识的思想解放的福荫。

    时代感悟

    当年年轻气盛,身背3000多元的贷款欠账,我从一根扁担、两只编织袋四处收购废钛干个体开始,到现在做了一点事业、带领一方乡邻过上好日子,38年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党和政府对于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有了充分认识,支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我们经商的环境宽松,我们的活力得到释放,特别是前不久中央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让我看到民企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回访见证

    用“耐得烦、霸得蛮”的劲头实现企业大跨越

    算起来,黎福根已年近70岁,不少朋友、同事开始称他为“福爹”。昨日,他跟记者聊起企业的发展,让人感觉他像是随时准备出击商业机会的猎人,聊起新能源、海底可燃冰等话题时,眼中闪烁着兴奋。

    “任何产品,市场广阔、用途广泛,就会有市场。”黎福根回顾自己企业的发展之路,认为19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消费的巨大需求,形成的发展大势,让自己这个长沙人在企业转型中依靠“耐得烦、霸得蛮”的干劲,抓住了机会。

    长沙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指导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粟跃云是一名“老工商”,他介绍,到了1990年代,个体户作为改革开放后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个群体,出现新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在南门口、藩后街、三角花园这些地方练摊、做手工艺、从事服务业的个体户,有的在消费变化、市场发展过程中,衰退、消亡,有的头脑灵活、嗅觉敏感,走向了阔步发展阶段。

    黎福根踩中的是后面的节奏。在他的带领下,1990年代,丰田村成为全国废钛集散中心与加工中心,村里的千万、亿万富翁有好几十人。而在村里人都欢欣鼓舞、一门心思地做废钛生意时,他却觉得全村人都在吃“一碗饭”,有危机,自己的企业需要转型了。

    向哪里转型?正当这个问题困扰他的时候,他偶然从《中国电子报》上看到,无锡一名老师研究出用途广泛的蓄电池,因经费短缺项目被迫下马。他了解到,这种阴极吸收式铅酸蓄电池不用加水、无需维护并且置换方便,在当时只有美国、德国等国有技术力量生产,在国内还是空白。

    这则报道让他再次兴奋起来,他随即跑到无锡找到这名老师,达成合作开发协议。此后的三年多时间,他将此前赚的钱全部投入其中,不断地告诉自己和研发团队“快了,我们一定行”,并请来当时国内顶尖的三名蓄电池专家进行技术改进,最终于1993年成功研发铅酸蓄电池,经权威机构检测、专家鉴定,各项技术性能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而今,黎福根创建的“丰日”品牌,在全国60%的铁路火车上使用,80%的地铁、城轨产品使用的是“丰日”品牌,丰日电气产品在三峡、葛洲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中使用,企业在去年的产值达到了5亿元。黎福根说,在创业之初和发展的过程中,包括长沙晚报在内的媒体对他的报道,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信心。

    听完了黎福根的故事,记者再去翻看《长沙晚报》的历史报,一篇篇记录个体户发展的报道见证了这一群体的发展和壮大:1981年倡议《积极供应个体工商业户所需货源和原材料》,1982年报道了《个体户座谈搞活小商品市场》,1983年号召《向个体户敞开供货大门》,2010年见证了《个体户材料齐全一日可领工商执照》,等等。

    通过这些报道,我们可以看到,长沙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日趋宽容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中,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长沙的个体户集中经商区域从南门口、中山亭一带,扩大到东塘、汽车东站等区域。商品经济的海洋里,各种身份的市场主体各显身手,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田野,走向商界;更多的城镇居民开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经过40年的发展,当年上不了台面的个体户、备受争议的私营经济,成为了长沙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今年9月底,长沙市共有个体工商户57.75万户、资金数额567.33亿元、从业人员86.9万人;私营企业 28.69万户、注册资本18494.79亿元、从业人员84.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