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留了乡愁

  來源 東方網    董自刚 吴卿凤 张凯 张灯林 程瀛 陈萌 董明锐 史长森    發表時間:11/15/2018     瀏覽 10 次

    金秋十月,江苏盐城大丰区的梅花湾内,红枫、银杏浓淡相宜,丹桂飘香沁人心脾,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前来赏叶的游人络绎不绝。绚烂景色背后,很难想象数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淤泥堆积的荒草滩,零散的农田和鱼塘分布在河湾中,周边村民饱受雨涝之苦。

    

 

    今昔对比,变化始于一系列围绕水要素做的“文章”。得益于河道清淤、水生态修复等举措,梅花湾环境有了极大提升,陆续建成的防洪闸、排涝站等工程也解决了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后顾之忧。“环境变得好了,景区建设也让我们有了更多收入。”家住附近德丰村的村民宋远涛不由得感慨。

    事实上,梅花湾的“新生”绝非个例,依托近年大力实施的农村水环境整治,焕然一新的乡村水景唤醒了记忆里的乡愁,河流奔涌浇灌出期盼中的“产业之花”,水乡盐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振兴。

    补齐短板回应民众期盼

    作为江苏省农业占比份额第一的老牌农业大市,盐城位于淮河入海尾闾、里下河腹部水网地区,广袤的乡野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农村河道约14万条,河湖资源十分丰富。

    因水而兴,也曾受困于水。盐城素有“锅底洼”之称,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易发;受制于规划缺乏、保护意识薄弱等因素,一度经历了沟河淤积、水体污染、杂草丛生的阵痛。面对小流域存在的大问题,如何保障水安全,维护水环境,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盐城从农村河道短板切入,着力回应数百万农村群众的殷切期盼。

    2014年年底,盐城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全市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并将其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水利部门拿出《盐城市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5—2017年)》和各县(市、区)专项配套实施方案,计划通过3年时间,彻底整治农村河道,实现长效管护全覆盖。

    农村河道是行洪排涝、灌溉供水、农田排水的主渠道,也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载体,解决沟河淤积症结既能强化农村防洪排涝薄弱环节,也有利于实现“路通、岸绿、截污、水清”的整治目标。对此,盐城实施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改变了以往单一疏浚河道的传统方式,打出了疏浚、连通、控排、清洁系列“组合拳”。

    “盐城在全省首家制定了地级市农村河道轮浚标准,提出了对大中沟实行轮浚,对小沟进行集中连片、整镇整村整治的治理模式,确保需要疏浚的农村河道一条不漏。”盐城市水利局局长许德智介绍。

    河水是流动变化的,集中的控源截污、生态清淤工程固然重要,但管养、保护非一时之功。盐城各地区因地制宜,将治理和管护有机统一,积极展开对农村河道长效管护机制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

    在亭湖区,通过明确区、镇、村三级河长,落实各级农村河道管护责任,逐步推行“以水养水”的水面围养承包管护以及对外发包聘请专业管护队伍管护;盐都区将农村道路、河道、绿化、垃圾处理和设施设备维护五方面工作纳入一体化管理,每年投入22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基本实现了全天候、常态化保洁。

    有效治理加上长效管护,百姓不再受水患困扰,河流、溪塘、沟渠纷纷摘掉“脏乱差”的帽子,“水流清畅、岸绿整洁”的乡村美景重现,翻天覆地的水环境改变在盐城的乡间次第发生。

    产业突围助推乡村振兴

    如今的盐城步步是景,有美景,更具前景。

    走进大纵湖畔的三官村,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里下河古村落风貌,静谧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今年69岁的耿德群利用自家屋宅在村里开起了农家菜馆,每天晌午时分,他常常和老伴忙着处理各种食材,备好拿手饭菜,迎接远道而来的宾客。“节假日从城里来的游客特别多,有时光中午就能接待3桌。”自从2015年搬进村以来,老两口靠经营菜馆每年收入超过5万元。

    鼓起来的腰包要归功三官村多年开展的水环境整治。“我们坚持‘以水为魂,水绿相间’,投资280万元,疏浚河道10公里,并将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理念融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官村党总支书记耿晔成说。

    背靠优美的生态环境,各种农家乐、民宿、开心农场在三官村发展得如火如荼,根据统计,2017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了2000万元。

    望见“绿水青山”,也就找到了财富聚集的“宝盆”。尤其是随着乡村旅游经济来到风口,盐城以生态筑巢,引来大型文旅项目纷纷落户。

    新丰镇全心村附近的斗龙港湾,昔日曾是一片荒芜。“除了一片荒田,就是养鸡场、养猪场和鱼塘,发出一阵阵恶臭。”全心村党总支书记王华回忆。

    当地水利部门通过积极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保护了周边水域,显著改善了水环境,为后来“荷兰花海”景区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经过多年建设,如今这里已形成种植郁金香3000多亩300多个品种3000多万株的庞大规模,成功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随着家门口的风景成为富民“产业”,“荷兰花海”周边村民积极投入到花卉种植和景区各项服务中。依托生态产业链条的拉长,越来越多的农户找到了合适的致富路。

    从三官村到“荷兰花海”,一系列生动实践充分诠释了水利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盐城凭借良好的水生态、优美的水环境,在绿色生态新产业、新业态上持续发力,不断找寻乡村发展新动能,最终带动乡村产业突围,实现群众生活富裕。

    加码生态唤醒浓浓乡愁

    有了“金山银山”,更要珍视“绿水青山”。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刻阐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在新的历史方位推进水治理指明了方向。

    2017年10月,江苏省政府印发《全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决定在全省开展生态河湖行动,全力推进生态河湖建设。“这是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顺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必须更加注重水生态水环境问题。”

    生态立市,同样是盐城这座“东方湿地之都”的长期坚守。“绿色是盐城的自然底色,生态是盐城的最大本钱。”盐城市委书记戴源曾撰文论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盐城路径。

    按照党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盐城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振兴乡村战略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启动盐城生态河湖行动,全面实施《盐城市农村河道生态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一幅宏大的生态画卷正在乡野不断绵延。

    相比业已完成的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盐城市水利局副局长王国佐认为,此次治理贯彻落实了江苏省对加强生态河湖建设、强化水环境治理的要求,是对过往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有效升级。

    翻开行动方案,新一轮农村河道生态治理主要包括农村河道疏浚、河堤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农村河道管护、生态河道建设等四个方面,各项任务明显突出了“生态”特点。“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创建集生态、灌排、防洪、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示范河道300条”的愿景,比之《江苏省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标准》中提出的“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条以上农村生态河道”目标,也充分彰显了盐城加码生态的决心与魄力。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建设融入农村河道治理全过程,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德智表示。

    一年来,盐城在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方面共完成投资5.4亿元,疏浚土方4945万立方米,年度100条生态示范河道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通过生态治河,农村人居环境迎来嬗变。

    “这才是我们新农村应该有的模样。”盐都区东涡河两岸居民见证了生态治理之下,昔日身边的“杂草河”变身“景观河”。放眼全域,“水美乡镇”和“水美村庄”串联起盐城大地的美丽脉络,青山绿水留住乡愁。从产业兴旺到生态宜居,盐城倾力做活“水文章”,乡村振兴的蓝图跃然纸上。

    (《中国水利报》江苏采访调研组成员:董自刚 吴卿凤 张凯 张灯林 程瀛 陈萌 董明锐 史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