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灯具市场里的小剧场原来这么有心机

  來源 東方網    陈宇浩    發表時間:11/21/2018     瀏覽 23 次

    杭州城北开出个新剧场,选址、剧目种类都是大数据算出来的

    藏在灯具市场里的小剧场原来这么有心机

    

 

    《驴得水》排演现场

 

    “艺术突然来到身边,有点猝不及防。”程冕开玩笑说。

    夫妇俩住在附近的桦枫居小区,步行到至乐汇差不多5分钟。之前,夫妻俩唯一一次看话剧,是开车到钱江新城的杭州大剧院,算上堵车,开了1个钟头。因为嫌麻烦,在那之后再也没看过话剧。

    杭州之前的小剧场,大多坐落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这个藏在灯具市场里的小剧场,距离武林广场15公里——从武林广场开车出发,需要经过上塘、留石、秋石三座高架,不堵车的情况下也要耗时35分钟——远离市中心,偏安大城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不太像一个小剧场的完美选择。

    车一下秋石高架永祥街出口,右侧出现的是杭州著名的“永佳灯具市场”,剧场的指示牌,就和大幅灯具广告排在一起,有种奇妙的“混搭感”。

    怀德文化副总孙敏常把一句戏谑挂在嘴边——“我们是藏在灯具市场里的艺术圣地”。从市场一楼坐直梯上到四楼,是一个影院,穿过影院大堂,才找到这个“圣地”。

    红黑相间的主色调,整个剧场算上化妆间、休息室,总面积有2000平米左右,设置了446个座位,在杭州的小剧场界已经算是中大体量。

    但怀德文化选择在这个地方造剧场,可不是拍脑袋的冒险之举。

    来怀德文化之前,至乐汇艺术中心负责人、怀德文化CEO陈亚璐在阿里工作了7年,满脑子互联网思维。动工前,他们调取了大麦网的大数据,发现附近3公里半径内有差不多10万常住人口,家庭的比例很高,“工薪阶层较多,基本上是中低端消费。消费水平不高,但很稳定”,而且“算上大量的拆迁户,未来两三年内的常住人口,会达到30万左右”。

    对于一个小剧场来说,这样的潜在用户基数,已经足够。

    剧场里,整个观众席依次呈上斜状态分布,舞台就是最下面的平地,是目前最流行的“沉浸式”。怪不得坐第一排看《驴得水》的程冕夫妇,“感觉有几次他(演员)都要撞到我座位上来了”,他们离台上演员最近的距离,可能只有2米。

    这出剧,前几次来杭州的时候,可都是在大剧院里演的。

    至乐汇艺术中心的主营剧目也完全跟着大数据来定,就是话剧、儿童剧,以及少量的相声,“接地气,平民化,平价消费”。

    爱看话剧的观众,应该对至乐汇不算陌生,包括《驴得水》《东北往事》等都已经成了经典舞台剧IP。

    绑定至乐汇作为内容输出伙伴,也是大数据“筛”过的。至乐汇话剧的题材和内容,多数属于平实而接地气的,跟孟京辉的先锋、林兆华的深艰相比,更符合周边人群的口味。

    从走廊上的海报看,剧目已经排到明年1月下旬,分别是《破阵子》《奇怪的狗》《思奔》《怪盗阿基米德》。 明年上半年,像张德芬的《遇见·小食空》等治愈系话剧,也基本定档。

    陈亚璐说,2019年,至乐汇艺术中心计划的演出数是120场,平均3天一场。

    做剧,只是第一步。他还看到了像至乐汇这样的剧团在发展中的瓶颈——没有自己的剧场,一个可以演出也可以排练的地方。所以在剧场后方,还有四个排练房,这是开在市中心的剧场所不敢奢求的。

    目前,至乐汇艺术中心已经跟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签约,成为他们的人才实践基地。“很多剧必然会本土化,基地里的年轻人可以得到迅速成长的机会。”陈亚璐说。

    本报记者 陈宇浩

    “确定在这个灯具市场里面……有个剧场?”看着一排店铺里流光溢彩的灯饰,程冕和妻子站在路边,满脸狐疑。

    两个小时后,当他们看完话剧《驴得水》,早就忘了之前的问号,转而兴奋讨论着演员离自己有多近,“我都看到他的抬头纹了”。

    上周日晚,怀德文化·至乐汇艺术中心开幕,启幕剧目《驴得水》(四场)平均90%的上座率,超出了杭州绝大多数的小剧场,这无异于投进湖里的一块石头。

    到最后一场,甚至有其他剧场的老总,悄悄买了票前来“考察”。

    记者手记

    杭城有这么多小剧场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在北京,把所有的小剧场的戏都看一圈,大概要花上半年。”这是曾经流传在北京文青圈的一句玩笑话,不过多少也反映了小剧场观剧文化在首都的普及程度。

    那杭州呢?

    五年前,杭州的小剧场并不多。

    从地理位置来看,除了资格最老的武林路小剧场,像位于西湖文化广场的丰马剧场(之前叫木马剧场),是公认的黄金C位,虽然总座位数只有200个左右,但占着地利,开业至今都是演出方最喜欢选择的场地。

    小而近,是小剧场的一大特色。所以年轻人相对集中、观众通勤方便,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不过,最近短短几年里,算上新开的至乐汇艺术中心,目前杭州有稳定演出的小剧场已经达到近10家左右,跟五年前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杭州的小剧场,已经通过选址、剧目、硬件的差异化选择,逐渐建立了各自的风格化标签。

    辐射城西的西溪艺术天堂,这几年经过西溪国际艺术节的淬炼,立起了实验戏剧的牌子。每年大量国外剧团带来的剧目,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或者两个人的默剧,但在观众心里已经形成标签。

    还有位于沈塘桥的蜂巢剧场,专一只演孟京辉作品,目标受众更明确——喜欢孟京辉,喜欢先锋戏剧,你就来。

    老牌军里,浙话剧场的儿童剧,武林路小剧场的原版英文话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吸引固定观剧人群的招牌。比如英国TNT剧院的原版莎翁戏剧,就定点在武林路小剧场里演,这个月底马上还会上演《麦克白》。

    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甚至在一些小剧场的细节化设置中,作了自然分流。在丰马剧场,所有座位都是没有座位号的,一场演出可能就分成前后两档票价,先到先选座。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完全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年纪比较大的观众来说,可能就会不太习惯了。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里有一个134座的小剧场,主要是为丰富良渚文化村及附近大量居民的文化生活,形式也会更丰富一些,比如艺术电影放映、相声专场、朗诵会、昆曲讲座等一系列互动。

    现阶段绑定至乐汇厂牌的至乐汇艺术中心,也是类似的标签化路线,主攻平民化话剧。

    而从明年开始,怀德文化团队还将接手西溪艺术天堂小剧场的运营,另计划在乔司地块造一个主力面向大学生的小剧场,渐渐形成场地的矩阵效应。

    有专家提出,小剧场要避免片面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效益,关键是如何去引导市场,培育出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文艺青年“考拉”说,虽然杭州小剧场的兴起让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一些优质作品,还是只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演出,“我希望能在杭州看到更多的好作品。”

    本报记者 陈宇浩

    陈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