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接力棒“希望明年罗家山可以绿起来”

  來源 東方網        發表時間:11/27/2018     瀏覽 11 次

    

 

    站在罗家山山顶俯瞰栽种树苗的区域

 

    上周六,青白江区统筹城乡和农林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钟晓冬发了一条朋友圈:“希望明年这里可以绿起来”。“这里”指的是钟晓冬平时上班的第二办公点罗家山,离钟晓冬第一办公点的办公室大约40公里的一片山地。钟晓冬正是该山地造林的管理者,而该山地又是种树的“困难山头”。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常上山看看,他的心里才会踏实。

    从罗家山山顶朝金堂远望,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到沱江——长江流经四川的支流。“建设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就是要植树造林。”钟晓冬表示。传到钟晓冬手里的既是生态建设的接力棒,同时也是三代农业人的传承。

    “上山看看,心里才踏实”

    从钟晓冬工作的地点,开车四十分钟左右,经历了几个近40度的陡坡,我们来到了罗家山。钟晓冬的手机应用显示,罗家山山顶海拔约716米。从山顶向下望,绿色的树林间还有部分土黄色的区域。“那些就是我们上个月刚栽种的树苗。”钟晓冬介绍说,龙泉山青白江片区植树造林主要的困难有两个,一个是土层薄,一个是缺水。“而其中最困难的区域就是人和乡三元村的罗家山。”钟晓冬表示,罗家山的土层基本只有10到20厘米厚,下面就是学名页岩的黄砂石。钟晓冬指着一个新挖的、近50厘米深树窝说,这种都需要用机械才行。“天气好,在这里就能看到金堂淮口的沱江。”钟晓冬指着远处介绍说,沱江是长江的支流,建设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就是要植树造林。

    钟晓冬一周大概会上山三四趟,查看树苗的栽种情况,检查栽种的质量是否达标。上周六,钟晓冬又上了趟山,秋天是栽种树苗的最佳时机,秋天种,冬天休眠,春天生长,树苗更易存活。“种树可不分工作日和周末”。

    “上山看看,心里才踏实”。据了解,罗家山之前也种过树,但都没能存活。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钟晓冬表示,希望明年6月,种下的树苗可以长出枝丫。“等到树长起来了,周末到这爬爬山、带小孩子郊游都合适得很”。

    技术、机制助力植树造林

    “这个就是剪短树尖封的蜡。”钟晓冬指着一棵刚种下的树苗说,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树尖对水分的吸收和蒸发。像这样的技术还有很多,包括打大窝、覆膜、生根剂、定根水、挖浅沟等。一方面防止水分流失,一方面尽可能地存蓄降水。

    建设生态屏障既是对长江下游地区负责,同时也有利于本地生态的恢复与山火的防范。“种树第一步就是清理杂草。”钟晓冬介绍说,像当地俗称“芭茅”的一种毛草,就是一种非常容易点燃引发山火的杂草。

    除了技术的改进,今年青白江植树造林的机制也有所改变。“以前是把树苗交给当地的村民。”钟晓冬表示,当时村民基本只管种,种下就完了,后期管护少,所以存活率就不高。今年,种树的工作交给了专业的公司来做。“种好后,还要管护两年,中间有树苗死掉,公司都要掏钱补种”。两年树苗能活下来,后面就基本没问题了。

    沱江流域就像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这场马拉松,交给四川的接力棒。而罗家山则是交到钟晓冬等农林工作者手上的接力棒。对此,钟晓冬表示,建设生态屏障没有捷径,就是要踏踏实实地植树造林。而种树同样没有捷径,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一步一步,先让树活下来,再变粗变壮,最后守山固土。

    今年46岁的钟晓冬家里三代人都是农业人。77岁的父亲是农机工程师,23岁的女儿正在读研,方向是植物保护与资源利用。“树能长起来,山能绿起来,心里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林聪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