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许南平
说起南昌城里的地标建筑,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八一广场。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老南昌曾经的地标性建筑都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之中。但是,八一广场不仅始终是南昌城里的地标,而且在时光的打磨下越变越美,成为南昌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和市民集体记忆的承载者。
八一广场是市民休闲乐园
如今改造提升后的八一广场夜景
变迁
从人民广场改名为八一广场
“今天的八一广场,原为顺化门外的护城河和沼泽地。”12月12日,南昌著名人文学者邵百鸣告诉记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至1908年),清政府在沼泽地开辟出训练新兵的大校场。1952年,大校场被辟为广场,作为大型集会的场所,并于1956年9月被确定为南昌市新的市中心。两年后,被正式命名为“人民广场”。
197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和八一南昌起义五十周年,广场上开始兴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人民广场”由此改名为“八一广场”。
继1977年改建之后,八一广场又分别于1984年、1997年和2003年进行了3次提升改造。尤其是2003年实施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工程。广场核心区面积扩至7.8万平方米,周边面积扩至30多万平方米。
2017年,正值八一南昌起义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南昌市又对八一广场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提升改造。
回忆
曾是南昌草根生活的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八一广场始终是南昌的窗口,这也注定它要承载太多的记忆。
邵百鸣回忆说,在八一广场过夜纳凉,曾是老一代南昌人最珍贵的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都没有空调,电风扇也不普及,所以,到八一广场乘凉是很多市民度夏“最享受”的选择。由于前来纳凉的人太多,有些人天还没黑透就会早早地去占位置。因此,每到盛夏的夜晚,草坪上面就人头攒动,有带竹床的,有铺草席的,星星点点可谓壮观。
广场周围还有卖冰棒的、摆照相摊的、经营套圈游戏的,好不热闹。后来,广场上还有大屏幕会播放电影,在电视没有普及的年代,这项“福利”更是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广场露宿。可以说,那时候的八一广场是南昌草根生活的缩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风扇和空调走进千家万户,八一广场上的“全民露宿”也逐渐消失了。但这份记忆,却如影像一样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荣光
英雄城的“城市客厅”和“文化之魂”
在八一广场管理处工作了24年之久的熊艳萍,谈及八一广场的不断升华蜕变,她内心涌动着许多感慨。
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熊艳萍,对八一广场的四块大草坪记忆犹新。每到盛夏的夜晚,草坪上就人头攒动。“一踏进草坪,温度似乎马上就降了两三摄氏度。”熊艳萍回忆说。
“改造提升后,焕然一新的八一广场设施更完好、功能更齐全。”八一广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叶文波表示,如今的八一广场,集标志性、休闲性、开放性为一体,不仅是南昌市的城市新地标,更是英雄城的“城市客厅”和“文化之魂”。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