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如何撑起“三尾巴”村的“钱袋子”

  來源 東方網    林碧锋    發表時間:12/13/2018     瀏覽 138 次

    银杏叶如何撑起“三尾巴”村的“钱袋子” 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江东社区旅游脱贫见闻

    

 

    新华社昆明电(记者林碧锋)初冬时节,银杏正黄。云南腾冲万亩连片的银杏林,将腾冲市固东镇江东社区妆成了金黄色的童话世界,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当地村民说,银杏树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江东先祖从四川成都到腾冲戍边,发现此地有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银杏树,便在此安营扎寨,此后逐渐在各家房前屋后和庭院里继续种下许多银杏树。大自然赐予了好山好水,村子里的银杏树也越种越多。现在这里有天然连片银杏林1万余亩、3万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1200余株……

    但由于地处边远,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长久以来江东社区成了固东镇最贫困的地方,被称为水尾巴、路尾巴、电尾巴“三尾巴”村。一段时间里,全村70%是贫困人口。

    如何减贫脱贫?当地干部群众认为,村里的优势在生态,出路在发展乡村旅游。

    52岁的村民杨祝英是一名老党员,和村子里许多群众的感受一样,曾经的生活是苦涩的。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大学,丈夫长期在外做木工,她在家种烤烟和玉米,有时也打打零工,全家每年收入1万余元,日子过得很拮据。

    自家房子、院子足够大,银杏树也不少,为什么不拼一把?几年前,在政府的引导下,杨祝英决定改造升级自家小院办农家乐,家里积蓄不够,就向亲友借了3万多元,还有政府补助:设4个床位补助2万元,建凉亭和大门分别补助3000元和6000元。

    200多平方米的双层木房装饰一新,屋檐下挂上玉米串和油纸伞,游人在银杏树下悠然用餐……就这样,杨祝英办起了村里最早的7家农家乐之一,丈夫也不再四处奔波打工,回家专心打点生意。

    眼下,正是村里旅游旺季,杨祝英从早忙到晚,有时顾不上吃饭,一天最多要接待10来批游客。她的拿手菜银杏果炖土鸡等颇受游客欢迎。杨祝英说,家里还种点水稻、油菜和玉米,靠着农家乐每年有7万余元收入。“几年前借的钱都还清了,现在日子好过多了!”

    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发展到140多家,不少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近年来,当地通过引入旅游开发公司,依托银杏树开展“村企合作”发展乡村旅游,制定乡村发展规划,逐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造民居旅馆、保护生态环境,引导更多群众投身乡村旅游业。

    48岁的村民黄定兴经营着一家客栈,双层砖木结构楼房中有6间客房,游客在此有吃有住。“现在银杏果、银杏菜都很受欢迎。”黄定兴边给客人倒茶边说,这几天每天有近百名游客到自家院子里观光。早些年他在腾冲工作,看到村里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就回家创业,如今每年有4万余元收入,家里还买了辆小汽车。

    和旅游发展同步的,是乡村的美丽变身建设。5年来,江东社区扩建硬化进村主路及村内道路200余条,污水处理、水体整治、停车场建设等工作也让百姓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如今的江东社区旧貌换新颜,一座座灰墙灰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冬日暖阳洒在房前屋后的银杏树上,金灿灿的银杏叶挂满枝头,时而随风飘落。游客的到来,让原本安静的村子热闹了起来。

    行走在“银杏村”核心景区,挂着醒目招牌的农家乐和客栈随处可见,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或穿梭于乡间小道,或三五成群在农家小院里观赏拍照。街道边不少群众售卖银杏果、银杏酥等特色产品。

    没有条件经营客栈和农家乐的群众,也在共享发展乡村旅游的“红利”。50岁的村民黄定旺在景区开了4家银杏酥小铺,还在村里找了8名帮手一起打理。靠着卖银杏酥,他每年有近7万元收入。

    去年,江东社区实现旅游总收入60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0元,带动社区及周边贫困人口800余人实现就业。目前,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从2010年的726户、2520人减少为20户、72人。

    江东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安中说,社区计划依托银杏林、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用小树叶鼓起更多百姓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