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农民贾增文:
108本日记 见证生活变迁
百姓故事
12月6日,76岁的贾增文在展示他的日记。 记者史晟全摄
□藁城区牛家庄村农民 贾增文/口述
记者赵书华 任学光/采访整理
我从1959年开始坚持写日记,至今已写了108本。这些日记里,既有对过去缺吃少穿年代的生活描述,也有改革开放以来幸福生活的记录。没事的时候,翻一翻这些日常生活的琐碎记忆,今昔对比,做梦也想不到今天的生活能这样好!
我今年76岁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上了5年小学。最初写日记是为了听老师的话,多写字学文化。“1959年9月16日,今天夜晚,我去看电影。”这就是我写的第一篇日记。在我的日记里,三年困难时期给我印象太深刻了,那时的人们吃树叶、啃树皮,我亲眼看见村里有个妇女一边捋树叶,一边大把大把往嘴里塞。我后来出去拉红砂,下煤窑,想尽办法干活都是为了有口饭吃。
要说真正解决温饱问题,还就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包产到户。我们藁城是在1982年开始搞大包干的,我的日记里记着呢。包产到户让人们有了生产积极性,人们不仅干活的劲头儿足了,还特别舍得在田地上投入,翻地、拉粪、施肥、浇水,种地像绣花。包产到户第一年,我家的4亩地打了30多袋麦子,终于吃上了白面馒头!
吃不愁了,穿的用的也开始丰富起来,农村集市上各种成衣、布料啥都有,手表、缝纫机、新家具开始进入百姓家,你看这篇日记:“1986年12月3日,我今天去城里买了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星海牌的,晚上,一家人也能看上电视了!”
我刚开始记日记时,买不起本子,都是拾一些旧草纸、牛皮纸、旧账本捯饬成小本子。改革开放后,我买得起日记本了,还都是带着封皮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有劲,每天不管干活结束得多晚,我都把当天的事情记下来,晚上睡觉才踏实。
“2004年5月18日,今天在大队支地补款,一亩13.5元,我们支32.3元,书良支54元。”这篇日记记的可是一件大事。“皇粮国税”农民缴了两千年,现在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能领补贴,谁能想到!还有合作医疗,那时候,个人一年交10块钱,就能报销不少。这些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农业农村的文件特别多,都是关于粮食生产、农民收入的,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我爱看电视,关心国家大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词在我们这儿都能对得上。先说养老金这个事儿,最早是每月领六七十块钱,现在一个月领125元,年年涨。你说,我一个农民能给国家作什么大贡献,还能每月领钱,党的政策真好!
再说说这个免费体检。过去农村人有了病,都是拖,小病拖成大病。现在国家不仅给报医药费,还上门给免费体检。我这日记里记着俺老伴治眼这个事:“2015年7月10日,村里通知说有眼科医院的医生来检查白内障,俺村一下子检查出30多个。第二天医院派了大轿子车来接时,村里人又都不去了。我对老伴说:‘这是国家的惠民政策,咱去。’俺们坐车到了辛集,医院很快就给安排检查,当天就做了手术,也就在那里宿了一宿,第二天就回来了。俩人一共花了54块钱,医院一分钱没要,都是免费的。”共产党给人民办的这些好事,咱得记在心上。
再说说煤改气这个事儿,日记里也记着呢。原来烧炉子时,每天早晨起来先掏炉灰,一天得添好几回煤,不仅麻烦,还脏得不行。现在烧天然气,从用上到停,就像电灯一样,只管开关就行了,屋里还恒温。刚开始村里干部动员时,这个说天然气“弄不好会爆炸”,那个说“现在安得起,将来用不起”。我对家人说:“别人安不安,咱家安。”我和儿子都是第一批安的,初装费不用掏,壁挂炉一个补1000块钱。烧气国家还有补贴,每立方米天然气2.4元,政府补1.4元,个人只拿1元。去年我们家连取暖带做饭,才合一千多块钱。现在,去年不安的都后悔了。所以,只要是国家的号召,我都响应。
我经历过挨饿,吃过各种苦,对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受特别深。就说这种地,过去全是靠人工,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儿;现在从种到收到打,全是机器,人只要在地头上看着就行。再说村里,路修得挺好,吃喝不愁,看病不愁,没事到村里小广场健步走走,跟城里有啥区别?你再看咱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我要把这日记记下去,记下这每天的好日子,一天也不落下。
点击进入专题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