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小调"哼唱八十载 唱出无尽"沂蒙好风光"

  來源 東方網    王宗阳 邓梦娇    發表時間:12/26/2018     瀏覽 33 次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宋守莲唱起了这首她唱了不知多少遍的歌曲

    大众网记者 王宗阳 邓梦娇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沂蒙山小调》哼唱了八十载,时至今日,这首"小调"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近日,大众网记者来到《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临沂费县白石屋村探访,这里已成为沂蒙老区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排头兵。

    《沂蒙山小调》作为脍炙人口的歌曲传唱大江南北,这一首首传唱中,15岁就开始唱《沂蒙山小调》的宋守莲,闪耀着不可磨灭的绚烂光彩。近日,大众网记者来到费县白石屋村,感受已经将这首歌传唱50年、作为《沂蒙山小调》第三代传承人的宋守莲带来的现场演唱的风采。

    

 

    《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费县白石屋村已成为沂蒙老区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排头兵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宋守莲唱起了这首她唱了不知多少遍的歌曲,一身素衣俨然抗战时期军嫂的形象,而当她一开口,质朴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山间,一下子把大家带入那个战火纷飞、浴血奋战的岁月,仿佛是80年前的那些准备上战场的青年一样,热血在心中翻涌。

    宋守莲出生于1952年,在儿童时代,每当公社大喇叭播放著名歌唱家韦有芹演唱的《沂蒙山小调》时,没上过一天学的宋守莲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全神贯注地去听、琢磨,并模仿着唱。

    "我这一唱就唱了50年,党的政策真是好,我通过唱歌能够脱贫致富,要把党的好政策用歌声唱出来,让更多的人树立信心,团结起来,拔穷根、摘穷帽,走上致富大道。"宋守莲告诉大众网记者,现在虽然处在和平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但她要一直将这首歌唱下去,要将沂蒙精神一直传扬下去。

    

 

    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蜿蜒而上,大众网记者来到位于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的大众网日报战时印刷所旧址

    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蜿蜒而上,大众网记者来到位于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的大众网日报战时印刷所旧址。绿水青山、小桥流水,悬崖耸立、松柏苍翠,这里既有江南水乡的秀美,也有北国风光的豪迈。讲解员李云妹介绍,旅游区以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为核心,融汇沂蒙人家、沂蒙历史、沂蒙风俗、沂蒙物产、沂蒙声音、沂蒙精神、沂蒙味道、打谷场为一体的抗战时期合居山村,立体呈现《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和当时沂蒙山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文化,同时还恢复了当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和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印刷所在此战斗和生活的场景,并配套旅游服务设施。

    

 

    讲解员李云妹介绍,旅游区以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为核心,融汇沂蒙人家、沂蒙历史等

    费县党史办原主任张乃军介绍,白石屋村是《沂蒙山小调》诞生地,1940年10月前后,大众日报第二印刷厂转移到这里。当时条件特别艰苦。房子矮,石头筑成,茅草披顶。冬天,连降大雪,屋里零下十几度,手都伸不出来。没条件铅印,就用油印。但油印也缺材料,铁笔磨秃了,就用纳鞋底的大针绑在筷子上刻钢板。没有油印机,用高粱秆固定住蜡纸两头,两个人用手按住,另两个人拿纸、续纸。

    大青山突围期间,大众日报第三战时新闻小组驻在白石屋,乡亲们全力以赴地支持。白天,编辑躲到望海楼山上去,在村民为防土匪砌的寨子里编稿。天黑了,就下山用油印机印报纸。"历史不会被人忘却,红色故事常在心头温热。"张乃军说。

    一个个"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故事,汇成一曲曲沂蒙精神的宏大交响乐。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与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发展过程中,大众日报也由一张报纸,壮大成为一个多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型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