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春,曾任哈尔滨铁路科研所摄影师、编辑。多年来,他用纪实摄影手法,忠实记录列车上的人和事。随着时代变迁,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那一张张看似平凡的照片,拼接起一幅中国改革开放40年铁路事业发展的生动史记。其代表作品有《火车上的中国人》《黑土地》《东北虎》等。曾获第三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奖。
哈尔滨开往牡丹江的列车上,旅客租用小电视机看电视节目。(摄于1999年)
牡丹江开往长汀的列车上,乘务员举着“放像车厢”的牌子。改革开放让各种影视剧进入家庭,列车上也开辟了放像车厢。(摄于1994年)
北京开往延边的动车上,一家人用手机看剧。(摄于2016年)
北京开往上海的动车上,几名年轻旅客人手一个笔记本电脑。(摄于2010年)
双峰开往长汀的列车上,乘客在购买食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商品经济涌入车厢,火车上销售各地土特产。 (摄于一九八七年)
一对新婚夫妇在北京开往杭州的“和谐号”列车前合影留念。(摄于2015年)
北京开往上海的“复兴号”高铁上,顾客用手机扫码支付购买零食。动车与网络同步发展,高铁购物、补票等,都可手机扫码快捷支付。 (摄于2017年)
黑龙江哈尔滨火车站,一对准备乘坐火车旅行结婚的新婚夫妇。(摄于1986年)
我对铁路有着特殊的感情,40年来,我北上漠河,南下广州,西奔格尔木,东至上海,乘坐列车几千次,行程数十万公里。我的镜头一直对准铁轨上奔腾的机车和车厢里的人和事。
列车是流动的社会,列车上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很长一段时期,火车很慢,在火车上一坐就是几天很正常。如今的列车已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居世界首位,“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沪线上再次跑出中国速度,高铁变成了陆地航班。千里京沪一日还;北京至广州朝发夕至……人民出行得到极大改善。乘坐环境水平大幅提升,舒适的座椅,干净的卫生间……特别是车厢里人们的状态和面貌发生的变化,才是最深刻的。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火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摄影师,我既是一个记录者,也是一个见证者。(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图/文:王福春)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