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重拾古早闽南习俗 推出“匠人墟集”

  來源 東方網    杨伏山    發表時間:01/13/2019     瀏覽 30 次

    

 

    金缮手艺人吴艺明向记者介绍自己一家四代匠心传承的故事。杨伏山摄

    中新网厦门1月13日电 (记者 杨伏山)能工巧匠在民间。为鼓励创业创新,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厦门重拾古早闽南“墟日”习俗,创意策划推出“匠人墟集”,找寻、挖掘蕴藏在传统手工艺、传统小吃、数字文创产品领域内的能工巧匠、创意达人及其创作的伴手礼作品,并评选出“创意之星(伴手礼主题)”。

    13日,适逢腊八节,主办方结合文化产业发展与闽南风俗习惯而举办的“匠人墟集”,举行闭幕式,为期三天的“匠人墟集”完美收官。

    

厦门创意策划“匠人墟集”,找寻、挖掘蕴藏在传统手工艺、传统小吃、数字文创产品领域内的能工巧匠、创意达人创作的伴手礼作品。杨伏山 摄

 

    厦门创意策划“匠人墟集”,找寻、挖掘蕴藏在传统手工艺、传统小吃、数字文创产品领域内的能工巧匠、创意达人创作的伴手礼作品。杨伏山 摄

    主办本次活动的厦门翔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相关人士介绍说,该评选活动组委会于去年12月17日起,通过全媒体在厦门区域内发出为期两周的征集令,共征集作品近百件。经过专家实地走访、考察,入围作品41件。

    活动期间,入围的41件作品集中摆摊对外展示,参展商涉及传统与创意融合的茶器、香器、花器、石雕、粘土等器皿及手工艺,也有古早味十足的手工面线、贡糖、糕点、豆干、鹅肉、姜母鸭等传统小吃。在经过初审、网络票选、专家评审等环节之后,将于近期揭晓“创意之星”“翔安最佳伴手礼”两大奖项获奖者名单。

    

 

    展位一角。杨伏山 摄

    在当天展示活动现场,善于修补紫砂壶、茶盏、玉器、木作等易碎器物,让其破后“重生”的金缮手艺人吴艺明向记者介绍了自己一家四代匠心传承的故事。

    吴艺明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做漆艺的老师傅,在翔安新店莲河一带赫赫有名。他从初中开始跟着父亲学艺。他说,每个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使用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这给金缮手艺人带来了施展技艺的空间。金缮手艺人用天然大漆粘合开裂或者破损的器物,在接缝处敷以金粉或贴上金箔加以修复,化残缺为“新生”。

    在吴艺明家中,摆放着不少他们一家几代匠心修复过的器物,包括其曾祖父修复过的画匣、父亲修补过的紫砂壶盖以及他修复的德化古瓷和金缮作品。

    翔安东寮是远近闻名的豆干之乡,而“秀姐家豆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正在现场帮忙展示自家豆干的老板女儿陈雪莲告诉记者,“秀姐家”从祖辈开始,就秉承自然原香才是最好豆干的理念,始终坚持十二道纯手工工序制作,不用石膏,不添加消泡剂,历经数代传承,技艺日臻精湛。

    在当天闭幕式现场,主办方对外发布视频《翔安工夫匠心传承》,用镜头走进匠人世界,挖掘匠人的创意故事,捕捉匠人传承传统技艺、创新创造的身影,对“匠人匠心”再定义。

    “匠人讲堂”也正式启动,组委会将选出“创意之星”走进社区书院,在社区书院分享匠人故事、畅谈对“匠人精神”的理解、探讨新时代“匠人精神”的传承和运用。

    同时,参选作品与最新虚拟现实(WebVR)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通,助力翔安传统手工作品、传统小吃、文创作品获得更广泛的推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