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话“女性与国民性”:女性不仅是“半边天”

  來源 東方網    蒋涛    發表時間:03/07/2019     瀏覽 14 次

    

 

    北师大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主持沙龙并发言柯可摄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蒋涛)“女性不仅是‘半边天’”,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7日在北京表示。

    国际“三八”妇女节前夕,“女性与国民性”文化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办,沈湘平与多位专家共话女性话题,并在介绍成果时作上述表示。

    “我们应该向女性们致敬!”沈湘平在总结沙龙成果时表示,女性不仅是“半边天”,而且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的教育功能大于男性,更为重要的是,女性社会、民族、国家中起着重要的凝聚、纽带作用,具有无可比拟的“韧性”,中国文化相对西方文化更像一种女性文化,她的韧性更强、生命力更强。

    

 

    “女性与国民性”文化沙龙 柯可 摄

    与会专家指出,女性问题、国民性问题始终牵连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对女性的关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清末民初以来,国民性问题成为知识分子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从国民性批判,到国民性改造和重塑,在人们关于国民性的探讨中,女性始终作为一种样本、符号或隐喻而存在,女性解放、男女平权的社会变革,都成为国民性的重要镜像。直至今天,女性的身体、性格、角色、价值观等依然不时出现在关于国民性的各种讨论之中,国民性话语体系下的女性评价不时引发极大的社会关注和争议。

    在沙龙上,与会专家们提出问题: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历程中,女性对国民性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今天的背景下,应当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如何评介女性自身的国民性?未来女性又将在国民性塑造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丛日云结合新研究课题英格尔哈特《文化的演进》一书,对“西方社会的女性化问题”提出看法:一是西方社会的女性化趋势,二是西方社会生育率下降,还有西方政治正确对女性问题影响,这些问题正体现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可能会引发某种文明的困境或危机,尤其值得社会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主任吴小英表示,要从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来审视女性、国民性问题,与一百年前讨论国民性不同,全球化、现代化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关于“国民性”“女性”的表达方式、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由此,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也应该随之变化,用老话解释现在的问题,可能无法解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新蓉提出“女性主义”问题,即关注社会各个层面、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的教育、收入、社会地位、社会公共性问题,并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要回到社会结构性问题上来。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波结合《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和《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两本著作,提出“女性何以被问题化”这一问题。他指出,所谓“国民性、新女性、女性、女权”都是构建出来的概念,在当下的背景下,如何叙述女性、研究女性、如何把女性问题化,其中都有一个主体化的过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