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坑村的巨变
绍兴市新昌县外婆坑村村民手工采茶、晒茶和炒茶。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摄
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采茶、炒茶忙,山腰上的茶园里还不时传来苗族、瑶族、布依族、白族等采茶姑娘甜美的山歌声。
地处浙江省绍兴、台州、金华三市交界处的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沉浸在茶香飘逸、交易红火的氛围中。全村年产茶叶8000多公斤,每公斤七八百元,光茶叶就给村民带来直接收入500多万元。对当地村民来说,这是他们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
全国劳动模范、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说,外婆坑村从绍兴市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光棍村”到江南民族旅游体验名村的转型发展,得益于一片茶叶和村里各族群众团结一家亲。
外婆坑村曾经很穷,上世纪90年代初,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96元,在浙江省贫困村中垫底。
林金仁17岁时挑起了箍桶担,一挑就是20年。他起早贪黑,走南闯北,挨家挨户为各地村民手工箍木桶,成为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家庭。
1990年,外婆坑村急需一个带领大家走出穷困的领头人,村民们就把林金仁选举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在外地奔波的他放下了箍桶担,回到外婆坑挑起村里的发展重担。
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当时外婆坑村民去镇里办事来回需翻山越岭步行8小时。若要富,先修路,老林首先从自己腰包里掏出2000元启动资金。不过,这对于长3.5公里、需架设8座桥、劈岩填土32.5万立方米的通村公路来说是杯水车薪。为了筹集资金,他一年跑了86趟县城,感动了很多人。
1991年11月15日,时任浙江省省长沈祖伦来外婆坑村调研时说:“老林,这个工程太大,是不是缓一缓。”林金仁拍着胸脯说:“沈省长,您支持村里5万元,我保证60天内把路劈通。”全村男女老少果然60天在崇山峻岭中劈出了路坯子。第61天,沈祖伦省长再次来到施工现场说:“外婆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的精神感动人,我今后就像回外婆家一样,经常来。”
据林金仁介绍,村里彝族、侗族、土家族、壮族、纳西族、佤族等10个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生活习俗,大家特别能吃苦耐劳,种茶、采茶的活儿样样行,小家庭的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农闲时,村民们还会相聚在一起,穿起自己民族的服饰,唱起民族歌曲,跳起民族舞蹈,村里热闹非凡。
根据外婆坑的自然风光和古村落风貌,以及聚集了10个少数民族的人文优势,林金仁又与村两委干部动起了发展特色旅游的脑筋,大力发展包括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族风情等项目在内的乡村旅游。2010年,该村向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申报上海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并获得通过,向国内外打响了外婆坑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的品牌。
上海企业家杨文斌是到外婆坑村投资高档民宿的“吃螃蟹者”。他说,起初村民们不放心把自己的房子租给别人经营,林金仁带头把自己家中三间土坯房租给他,紧接着旁边几家农户也把房子出租了,整个投资三四百万元。开业不到一年,就收回了近半的投资成本。村里15家“农家乐”一年营业收入300多万元。
20多年来,外婆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每年约有5000名境外游客访问外婆坑村。国内游客在大小节假日的涌入,更使小山村“爆棚”。
林金仁向记者介绍,村里何味香老太太卖2元一张的手工烤玉米饼,一年要卖10多万元。村民林柳敏每天打麻糍粑,一年要打1000多场,毛收入15万元。不少村民在新昌县城买了商品房,白天开车回村里工作或创业,晚上下班住到县城家里。
曾经作为新昌县改革开放后的首批“万元户”之一,林金仁说:“我个人没有发展成为一名企业家是小家庭的损失,但人生最大的收获是外婆坑村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家亲,村民富裕了,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