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在乌岩岭保护区自然繁育成功
新华社杭州6月15日电(记者魏一骏)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最近欣喜地发现,3只自然繁育的黄腹角雉雏鸟已经可以飞上4米多高的横梁,这也意味着继2011年以来,乌岩岭保护区先后人工繁育60余只黄腹角雉后,自然繁育也获得成功。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南部的温州泰顺县,在保护区内众多珍稀动植物中,黄腹角雉尤为引人瞩目。黄腹角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全球仅存5000余只,其中乌岩岭内总量500余只,是目前我国已知的野生黄腹角雉种群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黄腹角雉濒危的主要原因包括繁殖难度大、自然界中天敌较多等。”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处处长郑方东说,饲养场内笼养的黄腹角雉一般只有通过人工授精等手段才能成功繁殖,但人工繁育的雏鸟时常伴有先天缺陷,健康程度与自然繁育的有一定差距。
2017年,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半野生驯养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有12只雄雌黄腹角雉被移送入驯养场。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鸟类专家郑光美领衔的乌岩岭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团队的技术指导下,科研人员通过在驯养场内植树绿化、放置倒木等措施尽量模仿野外环境,同时改善食物营养条件,为黄腹角雉建了一个“大自然中的家”。
今年3月16日,科研人员在半野生驯养场内发现了首枚黄腹角雉蛋。自4月20日第一窝黄腹角雉顺利孵化出壳以来,已有4窝9只雏鸟诞生。“令人遗憾的是,小雏鸟仅成活了3只。”郑方东说,雏鸟出生后至少健康成长1个月左右,初步具备独立生存能力,才能证明自然繁育成功。
目前,3只雏鸟在雌鸟的照顾下健康状况良好,工作人员将继续做好观察记录,为“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的繁育科研积累经验。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