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在藏语里就是湖的意思。位于西藏那曲市尼玛县的当惹雍错到底有多深,根据中国科学家们的最新测量,最大深度达到230 米。它的湖面面积为846 平方千米,相当于纳木错的五分之二。本次纳木错环湖科考的重点之一,就是探寻高原大湖区的古湖岸线,远古人类如何与高原的气候环境相适应。
    位于藏北羌塘高原腹心地带的当惹雍错,距离尼玛县城120多公里,湖面海拔4540米,湖的南岸是雄伟的达果雪山。北岸,还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叫文布南村。
    那么远古的当惹雍错,湖岸线究竟在哪里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主任 研究员 王君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当惹雍错,它是藏北羌塘高原区很重要的一个湖泊,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是整个从远处到近处,这一圈一圈的一层一层的,都是当惹雍错以前高湖面时期所留下的遗迹,也就是古湖岸线。
    
    王君波研究员在青藏高原研究湖泊与环境变化已有20多年,从2017年国家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以来,他和同伴们一起研究高原大湖区的气候环境演变。
    
    在当惹雍错、色林错、纳木错等高原大湖区,科考团队开展了湖泊深度测量、水质监测、湖面与水量变化研究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古环境变化研究,并在当惹雍错深水区,采集到10.5米长的湖泊沉积岩芯,重建了1.7万年以来该地区环境变化历史。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主任 研究员 王君波:距今8000年前左右,这个湖面最高,高出现在180米。从4000多年前开始,慢慢地下降,下降到目前湖面所在的位置,大概海拔是4540米。
    王君波表示,根据湖面变化的研究结果,在距今4000多年前,当惹雍错的湖面高出现在湖面大约100m,文布南村现在的位置是在湖面以下。不过,现在的文布南村却有1086人,是藏北大环线旅游上的一颗明珠。古村、古屋、古田、古宗堡遗址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价值。
    
    湖畔边,今年59岁的次仁顿珠,穿着传统的服饰,甩起长长的白袖,跳起了从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孔雀舞。
    他是文布南村孔雀舞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也是村里的文化名片。
    
    文布南村孔雀舞第四代非遗传承人 次仁顿珠:我从13岁到今年59岁一直在跳“孔雀舞”、教“孔雀舞”,现在孩子们跳得很好,我觉得“孔雀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自己给当地小学学生教“孔雀舞”同时经常会到其他地方其他学校教“孔雀舞”。
    
    今年新学期,文布南村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又跳起了欢快的孔雀舞,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雀舞已变成了藏北的校园广播操。
    
    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文布南村还有种青稞的悠久历史,现在300亩青稞地分布在湖岸台地,最高海拔在4600米,这也是西藏青稞种植的最高区域之一。那么,在距今8000年前左右,当惹雍错等高原大湖的水位从大的时间尺度上,为何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而给人们在高原湖滨地区生活提供了空间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主任 研究员 王君波:从八九千年开始就是季风一直在减弱,就导致季风带来的水汽在减弱,然后降水就减弱,所以补给就减少了。所以它这个水位一直处于持续相对来讲比较平缓的下降过程,一直下降到现在。
    不过,专家表示,近二三十年来科学数据显示,以色林错为代表的藏北大湖普遍出现了湖面变大、上涨、水变淡的趋势,这是因为暖湿化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增加。而青藏高原上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湖泊,它的补给来源不一样,导致湖面变化的控制因素也不同。
    
    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 李永宪:整个大湖区,它的湖面的高度跟这个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生存高度之间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课题。
    (总台记者 陈琴 多吉仁青 益西边巴 扬超)
    (编辑 黎佳易)
暫無評論,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