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送急診前該做的5件事

來源:林芝安 時間:02/04/2014 瀏覽: 4862

引發社會各界關注的下士洪仲丘案雖然真相還沒水落石出,但有件事我們現在就可以弄清楚,那就是對熱衰竭、中暑要有正確認識,以免錯失急救良機。

中暑會致命,熱衰竭不會

常聽到熱昏厥、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名詞,這些都屬於熱傷害。如果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卻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鹽分,很可能會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散熱困難、器官受損而出現各種熱症候群。

在各種熱傷害中,熱昏厥算是輕症,例如學生站在操場聽訓一段時間後昏倒,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內科教授朱柏齡指出,這種熱昏厥是因為人體對熱的環境不適應,使得皮膚血管擴張而大量流汗(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因為大量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幫助散熱,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昏厥,通常體溫不會明顯升高,只要趕緊將患者抬到蔭涼處保持平躺,很快自己就會醒過來。

另外,熱痙攣也算輕症。

當運動量過大、流汗多、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導致血中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肌肉會收縮,引發疼痛、抽筋或顫抖,較常發生在小腿後方的肌肉群和腹部的肌肉群,也可發生在其他劇烈運動的肌肉群,且可能連續發作,建議不要在高溫環境下從事太過激烈的運動,運動時間也不宜過長,朱柏齡提醒。

至於熱衰竭和中暑,常常被錯誤看待,尤其中暑的嚴重性往往被輕忽,危急性命。

從字面上看熱衰竭(heat exhaustion)似乎很嚴重,其實是指身體對過熱的反應,長時間曝露在高溫環境中,導致體內鹽分與水分流失,人類是恆溫動物,當外在環境溫度很高導致體溫升高時,大腦下視丘的體溫中樞會發出指令,要皮膚血液循環增加,心臟打出去的血液輸出量也要跟著增加,如果血液容積不足,體內的血液會重新分配,使內臟器官血液循環減少,皮膚血液循環增加協助排汗,把體內的熱帶出去,當內臟血液不足,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當腦部缺血時就會頭暈、頭痛、臉色蒼白,當腸胃的血液不足時就會出現噁心、嘔吐、吃不下,不過熱衰竭時通常體溫正常或微燒(核心體溫不會超過攝氏40度),「熱衰竭患者通常不會致死,除非不治療惡化至中暑時才可能導致死亡,」朱柏齡說。

這時要趕緊到蔭涼或有空調處躺下休息,鬆脫衣物,並稍微抬高雙腳,補充水分或運動飲料,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祕書長、豐安診所院長蔡明忠提醒。

但如果沒能及時降溫,核心體溫(耳溫、腋溫再加攝氏1度)超過攝氏40度,加上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 神智錯亂、口齒不清、有幻覺、躁動、抽搐、甚至昏迷,則演變至中暑(heat stroke,或譯成熱中風),這時病人會發生輕重程度不等的多重器官衰竭,像是肝、腎、心臟衰竭、急性呼吸窘迫、橫紋肌溶解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據國外文獻報導,運動型中暑死亡率5~10%,是否死亡和身體高溫的程度以及維持高溫的時間、是否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或急性呼吸窘迫有關,」朱柏齡提高語氣強調,中暑病人發生DIC,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熱破壞血管內皮細胞所致,如果嚴重,身體會大量出血,如流鼻血、吐血、呼吸道出血、內臟出血、解血便、皮下大塊瘀青或皮下有出血點、打針或抽血的針孔無法止血等,死亡率極高。

不是只有在太陽下才會中暑

中暑會奪命,有些人即使被救回來也會因為腦子被燒壞而出現後遺症。當腦部或各器官在高溫的時間愈久,全身細胞及器官更易被熱燒壞,有些器官功能很難回復,「曾有患者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後遺症,」朱柏齡指出,有患者中暑送急診住院兩星期後,走路不穩、寫字歪七扭八,因為體內高溫使得小腦功能受損,甚至有患者的認知功能也嚴重減退。

也因此,及早降溫、儘速送醫(見91頁「中暑了,送急診前該做的5步驟」)非常重要。但平時量的耳溫、腋溫溫度比體內臟腑還低,除非量肛溫,才能準確得知體內核心溫度,所以幫中暑患者降溫過程量耳溫、腋溫時,記得要多加攝氏1度,只要一達到中暑標準(見90頁「各種熱傷害,中暑最嚴重」),立刻送急診。

很多研究發現,待在高溫環境愈久、運動量愈大、需要愈多水分協助排汗降溫,這種「運動型中暑」好發於年輕人;但即使沒有劇烈運動,當熱浪來襲,待在悶熱不透風的屋內、車內也可能出現「傳統型中暑」,因為熱排不出去而活活被熱死,好發於老年人、小孩、心肺功能差、慢性疾病患者。

朱柏齡解釋,熱的來源除了外在環境,人體本身也會產熱,研究發現,每產生一千卡的熱量需要1.7cc的汗水來排熱,如果打一小時籃球,體內約產熱350千卡,需補充595cc水分,把熱帶出體外,若加上高溫及日曬由環境吸熱,須補充的水分更多;如果待在家裡什麼也沒做,一小時仍會產熱70千卡,所以仍要記得補充水分。

喝水時要小口小口喝,不要一口氣喝太多,以免電解質不平衡(鈉離子急速被稀釋導致低血鈉症)、水溶性維生素(如B、C群)流失的問題。此外,也建議少喝會利尿的飲料例如咖啡、茶,以免加速身體脫水,蔡明忠醫師強調。

最後要提醒的是,如果因中暑送醫,出院後要視同大病初癒,7~14天內應避免在高溫下活動,否則很容易再度中暑。


內容來源: 康健雜誌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特別推薦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