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兩棲 解毒聖品黑豆

來源:華人工商編輯 時間:10/08/2012 瀏覽: 4435

黑豆是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種子,別名菽、烏豆、黑大豆、馬料豆、冬豆子,藥用由來已久,歸肝、肺、脾、腎經,北宋大觀年間唐慎微編著的《證類本草》對其有云:「味甘,平。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逐水脹,除胃中熱痺,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毒。久服令人身重。炒為屑,味甘。主胃中熱,去腫,除痺,消穀,止腹脹。」


唐代醫學家、藥物學家、方劑學家陳藏器對其描述曰:「炒食極熱,煮食甚寒,作豉極冷,造醬及生黃卷則平」、「炒黑,熱投酒中飲之,治風痺癱緩口噤,產後頭風。食罷生吞半兩,去心胸煩熱,熱風恍惚,明目鎮心,溫補。久服,好顏色,變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熱氣腫,壓丹石煩熱,汁消腫。」李時珍《本草綱目》對其描述:「治腎病,利水下氣,制諸風熱,活血,解諸毒。……古方稱大豆解百藥毒,予每試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因此後世將黑豆、甘草兩味合用,作為解毒聖品。


黑豆補腎益陰,補血活血,健脾利濕,清熱解毒,利水,止盜汗,散風。主治腎虛消渴,水腫脹滿,風毒腳氣,黃疸浮腫,風痺筋攣,產後風痛,癰腫瘡毒,解百藥毒,盜汗,鬚髮早白。營養成份有蛋白質、異黃酮、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皂苷、寡醣、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3、鈣、磷、鐵、皂甙、膽鹼、葉酸、亞葉酸、泛酸、生物素等等。


唐代《延年秘錄》紀載:「服食大豆,令人長肌膚,益顏色,填骨髓,加氣力,補虛能食,不過兩劑:大豆五升,如作醬法,取黃搗末,以豬肪煉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溫酒下。神驗秘方也。肥人不可服之。」宋代藥物學家寇宗奭有炒豆紫湯,產後服用︰「古方有紫湯,破血去風,除氣防熱,產後兩日,尤宜服之。用烏豆五升,清酒一斗,炒豆令煙絕,投酒中,待酒紫赤色,去豆。量性服之,可日夜三盞,神驗。中風口噤,加雞屎白二升,和炒,投之。」寇氏又一方治產後百病,豆淋酒法︰「治產後百病,或血熱,覺有餘血水氣,或中風困篤,或背強口噤,或但煩熱瘈瘲口渴,或身頭皆腫,或身癢嘔逆直視,或手足頑痺,頭旋眼眩,此皆虛熱中風也。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煙出,入瓶中,以酒五升沃之,經一日以上。服酒一升,溫覆令少汗出,身潤即愈。口噤者,加獨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沃之。產後宜常服,以防風氣,又消結血。」

黑豆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吃的,因為黑豆性利而質堅滑,本不宜多食,以防腹脹下痢。脾虛腹脹、老年體虛者、消化不良者、小兒不宜多食。

黑豆的功效極多,善用能治許多疾病。黑豆使用上的大原則,如陳藏器所說:「大豆生平,炒食極熱,煮食甚寒。」飯後生吞黑豆,可去心胸煩熱,明目鎮心;久服,可令膚色變白不老。黑豆研末外敷,可治痘瘡濕爛。被火燙傷,用黑豆煮汁塗之,並內服之,則容易痊癒,且不留疤痕。

欲通經活絡,治療全身筋骨痠痛及風濕關節腫痛,炒豆紫湯及豆淋酒法,是古代所流傳下來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黑豆煮食則性寒,可以下熱氣退火,並可消水腫。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食用黑豆是有效的食療法。黑豆具有優良的強肝、強腎作用。此外,黑豆也能增加血液容量,具有使身體恢復體力與再次清醒的作用。黑豆能夠去除二次合併症的發麻和疼痛,也具有預防眼底出血和壞疽的效果。

明朝周定王朱橚、教授滕碩、長史劉醇編輯的《普濟方》中有記載黑豆治消渴(糖尿病)的方法:救活丸:「炒黑大豆、天花粉等分,為末,麵糊丸如梧子大。每黑豆湯下七十丸,一日二次。」東晉葛洪編著的《肘後方》亦載治消渴之法:「烏豆置牛膽中,陰乾百日,吞服,吃完病即痊癒。」

另外,也可直接煎煮黑豆汁飲用,方法為:在鍋中放入黑豆50公克,水1.5公升。用大火將黑豆煮沸後,轉小火慢慢熬煮50分鐘。用布或濾網過濾,放入瓶中,置於陰暗處保存,隨時飲用。


資料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