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老化有訣竅! 是「老化」還是「疾病」?

來源:廖偲妤 時間:10/31/2013 瀏覽: 4649

在高齡化社會下,若家中的家人身體出現症狀時,往往會令人區分不清楚這是正常老化現象,還是可以經過治療、改善的疾病?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家人的身心狀況,並適時詳細記錄和主動關懷,就較容易判斷與協助家人的健康問題。

「在門診中,長者對於自己『老化的看法』很有意思,認為記憶力愈來愈不好、腰痠背痛、走路容易累、體力不好、白天沒胃口或是生活沒有幹勁等,這些都屬於老化現象。」具有神經內科與老年醫學雙專科的和平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劉建良說出一般人對於老化的看法,但這些卻與醫學的觀點有些出入。

老化與疾病一線之隔

從醫學的觀點來看,許多長者對於老化的一些描述,其實包含了「疾病」和「正常老化」兩個因子的影響,而「正常老化」是指年齡所造成的身體功能下降,並非因為特殊疾病所造成的,且在正常老化的過程中,長者應是擁有高度的獨立自主能力,能夠自行散步、買菜、購物、學習新事物、跟團旅行或是打太極等,生活自理能力正常。若長者達不到獨立自主的情形,通常是疾病造成的功能性退化,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

正常老化本身所造成的功能喪失,速度較慢,需要經過十年甚至是更長時間,長者才能明顯感受到身體的變化;而疾病造成的慢性功能喪失,大概只需一、兩年時間,甚至只要幾個月,雖然比正常老化所造成的喪失功能速度快,但在大多數家屬和長者眼裡,老化和疾病所造成的慢性功能喪失速度其實都很慢,當家人或自己身體出現症狀時,往往會分不清楚這是正常老化現象,還是可以經過治療、改善的疾病?除非疾病來得突然,像是心肌梗塞、中風等症狀,讓人立即意識到要提早就醫做治療。

劉建良表示,像是有很多失智症患者常到了中、重度的狀態才就醫;在發病初期,病患常常以老了就會記憶力不好、分辨不清楚東西為理由,令家屬當下覺得這樣的症狀就是「老化」,於是沒有意識到要帶病患到醫院做檢查,再加上變化速度太慢,家屬漸漸地接受或習慣病患的異常言行或改變的生活習慣,不會真正感受到病患「疾病徵兆」,等到病患已嚴重到性別分辦錯誤、名字亂叫、出現妄想與幻覺時,家屬才意識到長者跟過往的狀況不太一樣,而來就醫,所以每天出現習以為常的症狀,仍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初期表現。

小問題勿輕忽 恐為疾病預警

一個人的身體機能是否正常,可簡單從「活動行走能力」、「智能狀況」、「情緒狀況」這三方面判斷,若有些許不同,就要有提早就醫的準備。當一個人不能獨立自主,需要別人從旁協助日常生活事宜,或是常發生跌倒的情況,以及時常出現一些異常的行為(像是煮甜湯卻加鹽巴、說著與現在事實不相符的話等),甚至整天窩在家裡發呆、看電視,極少參與社交活動,情緒異常低落,上述的這些情形,都可能是疾病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家人平常要多多關心長者的身體機能狀況,從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分析一年的活動行走能力、智能、情緒狀況是否有所改變,針對明顯改變的部分,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和治療。

資料來源:熟年誌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特別推薦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